黄山民间艺术节目亮相艺术节
http://www.cflac.org.cn  2004-10-04     来源:黄山市人民政府网站

 

    在10月2日上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黄山“徽州”民间艺术节目亮相第六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其中有:

    1、休宁县推出的“状元及第”:

    节目以舞蹈和戏曲的民俗表演手法,诗意的再现了状元及第的热闹喜庆场景,报童报喜,众人相贺,给观众留下较深印象,充分展示了休宁县独特的状元文化现象。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桂冠的获得者,是千百万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从宋代至清代,先后有19位休宁人高中状元,演绎了蟾宫折桂的传奇故事,谱写“中国第一状元县”的皇皇诗篇。

    2、祁门的“打莲湘”:

    《打莲湘》,又名叫“霸王鞭”、“金钱棍”、“花棍舞”,是古徽州祁门西乡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最初是在正月元宵闹花灯时表演的,其表演节奏感,群众参与性强,且载歌载舞,花棍多用竹、木制成,西端装有铜钱,并配以装饰,姑娘们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舞动,敲击四肢、肩、背等,不断地打击有节奏的响声,同时姑娘们还边舞边唱,用浓郁的祁门西乡方言唱腔,抒发人们欢庆丰年,喜迎新春,共祝吉祥的喜悦心情。

    3、古徽州民俗《婚嫁》:

    介绍古徽州一文人皇榜得中,受皇上恩赐,四品钦差代天巡阅,并赐回乡完婚一场面——婚嫁第四阶段( 和亲)的礼仪。其表现形式异常隆重、热闹、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走在最前面的是“鸣锣开道”,其后是“火笼”。紧接着是“肃静、回避。

    4、太平的轩辕车会:

    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轩辕黄帝而流传千余年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又称“车公会”或“车会”,是黄山脚下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

    滚车表演以涂满鲜红色彩的大车轮为道具,以力与美为主要表现形式,配有江南民间舞蹈、器乐、傩面具及纹身涂彩装饰,是纪念中华人文始祖、造车始祖轩辕黄帝的民间集庆活动,场面气势宏大、参加表演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是全国独有的一种民俗活动。

    5、黟县的“凤舞”:

    凤舞起源于黟县雉山卢村。凤舞是热烈、激扬的灯会中一段平静抒情性舞蹈。一群妇女身着节日盛装,伴随着《凤舞曲》四只彩凤频频起舞,时而点头,时而伸颈、展翅、摆尾,传说此活动始于唐,明清时达到顶峰,每逢春节外出经商的男人们都不得赶回家团圆,在家女人们把迎接丈夫回家的喜悦心情和企盼丈夫年年发财的心愿通过自编的凤舞表达出来。

    6、休宁县的“抬阁”:

    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

    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照着服装鲜艳的儿童,远远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队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宗师。

    7、屯溪的“徽州戏曲”:

    徽剧是一个古老、悠久、艺术遗产十分丰富的剧种。起始阶段流行于徽州及安庆、池州、太平一带,的在南方亦流传甚广,对许多剧种产生过巨大影响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

    8、屯溪的黎阳“仗鼓”:

    黎阳“仗鼓”又名“得胜鼓,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伏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旗,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昨日的开幕式和踩街表演不但使黄山市民和中外游客领略了各个国家的民间艺术风采和高超的技艺,更加使人们了解了黄山的徽州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