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联形象,打造文联品牌,推出文艺新人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 吕浩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荣幸在中国文联全委会上,向大家汇报北京市文联的工作。北京市文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文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这些年开展了一些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如:已举办两届的老舍文学奖,两届的北京新春民族音乐会,一届的北京幽默艺术节,每五年一届的文学艺术作品征集评奖,两年一次的德艺双馨评选和主管社团主办、已举办九届的全国推新人大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确实提升了文联的地位,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了文联的凝聚力。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全面地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下面,从树立形象、打造品牌、推出新人方面汇报我们开展评选德艺双馨和推新人大赛两项有意义的活动情况。

  首先,我汇报的第一项活动是:

打造文联金字招牌——举办“北京首届
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评选活动

  “北京首届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下面简称“德艺双馨奖”),是在北京市文联牵头的基础上,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事局和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每两年举行一届的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工作于2002年7月启动,2003年2月结束。设立这一奖项,旨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七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上的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有真才实学的文艺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同时,也是打造文联品牌,树立文联形象的有效举措。

  可以说,“德艺双馨奖”的评选活动是十分成功的,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于繁荣首都文艺事业,推出优秀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举办这一活动,提升了文联的地位,增强了文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活动之所以成功,我们考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各方支持,树立权威

  设立“德艺双馨奖”的初衷始于2002年3月,市文联党组受到中国文联中青年会员德艺双馨座谈会的启发,多次开会酝酿,并责成组联部和人保部具体运作此事,拟定出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评选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多次与中国文联和兄弟省市文联联系、取经,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最后,参照中国文联德艺双馨和兄弟省市文联的评选办法,拟定出了《评选方案(草案)》。

  这次评选工作从筹备之初,就得到了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人事局的重视和支持。三家共同主办作为地区评奖,就具有了最高的权威性。市委宣传部是市委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领导机关;人事局则是负责全市各系统作为市级奖励、表彰的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文联又是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文学艺术界的专业性人民团体。因此,三家的组合,特别是宣传部、人事局的参与和指导使这一奖项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瞩目和认可。

  第二,方案周密,程序严谨,组织有序

  任何一项成功的活动,必须要有周密的方案、严谨的措施和组织的保证。为了成功地举办这一评选表彰活动,在广泛取经、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制定了“德艺双馨奖”评选方案,在评选的指导思想、推荐条件、推荐办法、评选机构和评选要求等方面,都作了非常详尽的规定和要求。

  为了切实做到获此殊荣的文艺家在德和艺上得到文艺界和广大群众的认可,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和宁缺毋滥的原则,我们采取了严肃、严谨、严格的工作态度和评选程序,认真推进评选工作:

  一是推荐和初选人选。为使各协会高度重视,在初评之前,市文联召开了各协会负责人会议,文联根据评选名额、会员比例和分配方案,将名额分配到十二个协会(评选每两年一次,每次总名额不得超过30名,千人以上大协会1-3名,千人以下小协会1-2名)。各协会按照总体方案规定的标准、条件和程序,经过协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会议的酝酿、提名、讨论,最后以投票的方式,推选出候选人并在征得其所在单位同意后将初评结果报文联党组。文联党组酝酿审核后,给每位入围的候选人发放了人事局统一印刷的登记表,由本人、单位和协会按要求认真进行填写,并由协会整理出本人的事迹材料。

  二是对候选人进行社会公示。为保证评选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我们将27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附上个人照片,通过具有较大发行量的《北京娱乐信报》,以整版的篇幅向社会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三是在初选和公示的基础上,进行终评。按照市委宣传部部长办公会议精神,在终评委员会人员的构成中,除三家主办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业务处室的负责人外,还吸收了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和市财政局的有关领导参加。终评委员会集中了两天的时间,采取了审读材料(每位评委都有一整套27位候选人的材料),集中讨论、民主投票三个步骤进行终评(最终要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得票率方为有效)。最后27位候选人均达到有效票数。

  第三,隆重表彰,加大宣传,反响强烈

  2003年2月13日,“德艺双馨奖”颁奖大会在首都大酒店隆重举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主要领导李树文、金炳华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主要领导以及人事局、文化局、市文联、财政局的领导出席了颁奖仪式。数十家新闻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中国艺术报》发专版介绍27名获奖者的情况,《信报》于2月14日-22日,连续9天发专版介绍27位获奖者的事迹。

  终评之后,我们不是按惯例只是颁发证书和奖章,而是举行颁奖表彰大会,并在会上由人中局的领导宣读由宣传部、人事局、文联三家共同签发的表彰决定(三家签发的表彰决定,及填写的人事局制发的表格,按规定要存入个人档案,并享受市级系统先进的待遇)。

  事后,我们对评选活动的社会反响作了一个了解。大家普遍认为,评选活动充分表明了本市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才的重视,是对为文艺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肯定和鼓舞。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对于推动首都文艺工作的繁荣,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指出了方向。

  比如:有的同志为此获得了三等功,并在局网上予以介绍;有的知名艺术家把获得的这一奖项的荣誉,写入了介绍个人艺术成就的材料中,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总结“德艺双馨奖”评选工作成功的原因,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条:

  一是严格的评选程序

  评选程序是否严格、是否科学,是衡量一项评选活动是否公正权威的重要标准。“德艺双馨奖”经过了三道评选程序,实践证明,这些程序的设置,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评奖的客观公正性,也使评奖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助于提高评奖质量。我们可以说,“德艺双馨奖”的27名获奖者是经过“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的,是经得起检验的。

  二是权威的主办单位和评委队伍

  主办单位的权威性在前面已经提到,就不再多说了。这里要特别提的是评委队伍,包括组委会和评委会。“德艺双馨奖”评选方案中提到,组委会由市委宣传部领导任主任、市人事局、市文联有关领导担任,评委会则由有关协会、单位领导及专家组成,他们均是本艺术门类中的带头人和权威。在评奖过程中,他们坚持德艺并重,客观公正,发扬民主,从不同角度,本着对评奖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评选工作,确保了它的权威性、公正性。

  三是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控制获奖人数

  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首届“德艺双馨奖”均将获奖人数控制在30名,首届只评出了27名获奖者,对于有一万多名会员的北京市文联来说,体现了我们优中选优,求真务实的精神。而对于获奖者来说则是万里挑一,更显示了他们的出类拔萃。

  严格的评选程序,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权威的评选队伍,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的评选原则,确保了“北京首届德艺双馨奖”的客观公正,也确保了它的权威性。这些都是北京市文联在未来的评奖中所要牢记和恪守的评奖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艺双馨奖”评奖活动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北京第二届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将于今年启动。评奖将继续恪守上届的原则,并在程序上和有关的具体要求上作了适当调整改进。如第二届在组织机构的表述上,增加了“组委会负责评选表彰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决定评审委员会评委的人选。对协会报送的初评入围人选提出报送终评的参评意见;评委会负责审阅初评入围人员材料,为初评入围人选写出终审意见,对初评入围人选具有终审决定权。”的内容,此外,对初选的方式和要求,也将进行充实。总之,这些调整和充实将使组委会和评委会相互制约,在评选程序上更科学、更规范、更严谨、更公正。

  总之,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把这项立形象、树权威、打品牌的活动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

  下面我再简单的汇报一下推新人大赛的活动。

  拓展工作平台,推出文艺新人,
支持和积极参与举办推新人活动

  我曾在去年的全委会上,提出了“要将品牌活动,合力打造成活动名牌”的建议。这个品牌活动,就是指全国推(文艺)新人大赛活动。

  全国推(文艺)新人大赛,自199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至今成功举办了九届。此项活动与一般的赛事相比,根本的区别在于,“赛”只是活动的形式,而“推”(即能推出文艺新人)才是活动的目的。获奖的优秀选手最终会在组委会和主办单位的帮助下,被推向舞台、推向荧屏。

  十年前,以李唐、凌元等为代表的一群居住在首都的文艺界老同志,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刘建等年轻人的支持参与下,共同组建、成立了首都老艺术家协会。当时北京市文联是该协会上级挂靠单位。年轻人的支持参与,给老艺术家们的晚年生活注入了活力,也增进了新老文艺人之间的友谊。能够发现、推出更多的文艺新人,繁荣祖国的文艺事业,是老艺术家们共同的心愿。在广电部原副部长丁峤同志的支持下,协会向社会推出了“全国推(文艺)新人大赛”活动。当时,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首届大赛的比赛项目仅限于影视表演,分赛区也只有广东、河南、四川等几处。由于推新人的活动是一项有益于文艺事业发展的好事,所以自活动创办以来,得到过社会各界,包括一些中央单位的领导、社会名人和各地文化管理部门的支持。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从产生到成熟,都要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曲折、多坎坷,也是一般规律。北京市文联作为该协会的上级挂靠单位,在它的成长初期,曾给予了一定的关心和帮助。根据(中办发[1999]3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民发[2000]41号《关于重新确认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的通知》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制定的有关规定,自2000年3月开始,北京市文联与下挂社团的关系由松散的挂靠关系,转为县有直接管理职能的业务主管关系(即:上下级关系)。为了将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我会及时修订了《北京市文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团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中特别对大型活动增加了监管力度。“管”是要管好,既要有利于繁荣文艺事业,又要保障社会安定。一味地限制的管理方式,保障了主管一方太平,但对下属单位的发展,对文艺事业却是不负责任的,是不可取的。北京文艺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首都的政治环境,对全国各地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北京市文联党组很重视文艺社团的管理工作,在认真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及时修订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给主管的十几个社团提出了积极应对市经济新形势的挑战,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发展自己。特别是对已初具规模的首都老艺术家协会这样的单位,提出了有好事要想着点兄弟省市文联、合力创品牌的要求。我们不但提出要求,还责成组联部帮助牵线搭桥,为推新人大赛发展新的赛区。为了使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成为真正的品牌活动,“大赛”决赛期间,党组的同志亲临现场,监督指导。经过上下并肩齐努力,如今“大赛”活动的比赛项目已扩展到影视表演、节目主持、声乐、舞蹈、戏曲、曲艺、器乐、杂技、摄影、书画、朗诵、小品十二个。活动范围已遍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浙江、陕西、贵州、云南、新疆、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山东、安徽、辽宁、黑龙江、内蒙、吉林、江苏、江西、深圳、福建、广东、甘肃、青海等二十多个自治区、省、直辖市。参加活动的人数去年已增至几十万人。

  过去的九届推新人大赛,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新人,如今正活跃在演艺圈儿的如:常远、源泉、苗圃、谭晶、祖海、严丹晨、谢娜、秦岚等,有30多人已成为演艺界的骨干。参赛的选手中有6000多人实现了从业余走向专业的人生梦想。培养人才、推出文艺新人,已成为“出人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去年,推新人大赛进入第十个年头。由于大赛的宗旨和文联工作的职责是一致的,实践也已证明,此项工作深受百姓的欢迎,有着广阔的市场。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重视、支持和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既能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全国各地文联参与大赛活动的热情很高。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文联领导的重视。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覃志刚和国内联络部主任赵长青先后到我会调研。在广泛听取各地文联同志的意见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中国文联党组做出了同意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北京市文联共同主办,首都老艺术家协会承办“第十届全国推(文艺)新人大赛”的决定。由于“非典”的原因,第十届大赛安排在今年举行。在此,我代表地方文联,向中国文联党组给予地方文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表示感谢!由于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于本月22日至28日在厦门举办的组联干部培训班上,将对大赛活动的宗旨、组织机构、操作方式等做详细的介绍,我就不细讲了。

  总之,全国推(文艺)新人大赛活动,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赛活动建起了一个展示、发现和推出文艺新人的平台,是重要的培养文艺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它拓展了文联的工作空间。文联好比一棵大树,中国文联是树干,各地文联是树枝,树枝要靠树干支撑,树干要通过树枝体现繁茂,地方文联需要中国文联的支持,地方文联之间也需要支持与合作。让我们携起手来,互相支持,共同为把推新人品牌活动打造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名牌活动,为打造更多的名牌活动,繁荣祖国的文艺事业而努力奋斗!

  我们的汇报完了,占用了大家的时间,谢谢!

  来源 2004年03月23日 中国文联网




图片报道
 
 
 
 
 
 

版权所有 © 2001-2002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 电话:64921114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