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露真情——温总理的报国爱民情怀  
 
2004-03-07
   

  中国文联网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施政满年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引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这句话,取其要知道房屋是否漏,人要在屋下,要了解政绩有何缺失,要深入民间之意,表达了本届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

  这句话刚好为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的阐述作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注脚。

  温文尔雅的温家宝,给人以谦谦君子的印象。一些海外人士评价这位常引用古诗文抒发自己理想情怀的中国总理,“看上去更像一位有着儒家风范的知识分子,并且兼具了忠诚与亲民特质。”

  一年前的中国人代会上,温家宝当选为国务院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引述中国晚清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自身的生死祸福均可置之度外的信念与决心,简洁铿锵且极富感染力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中国是诗的大国。但在中国,诗不单是一种文学艺术,同时也被用来抒发志向与情怀。中国古代哲人孔子就说,诗言志。在他看来,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都是当时情操高尚的人为抒发自己的道德理想所作。

  出生教师世家的温家宝,从小便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诗言志”无疑也是其中之一。在他出任国务院总理的一年中,人们从他对古典诗文的喜好与引用中,感受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情与耿耿精忠。

  去年初,突兀而来的非典疫情将13亿中国人民置于严峻的考验之中。身为一国总理的温家宝当时引述了孔子《礼记》中的一段话:“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实实在在地表达出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特有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用温家宝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确实是愈挫愈奋,愈挫愈勇。”

  去年底,温家宝访美。在会见华人华侨时他谈到台湾问题,并转引台湾作家余光中诗作《乡愁》中的片段:“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深的“乡愁”。温家宝借诗一展胸臆,其情也深,其盼也切,当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的真情所动容。

  在美国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吟咏辛亥革命老人于右任临终前的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吟及此温家宝动情了,毕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梦绕魂牵的夙愿。他曾用中国当代诗人艾青的诗句作为自己每每谈到祖国时心境的写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无论是以诗言志,还是以诗抒情,中国总理用诗句展示着他的个性,也流露着他的真情。这种不带矫饰的直抒胸怀,带来了一股新颖的风气,使人们对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政治原生态”有了新的认识。

  务实和亲民是外界对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执政特色的评价。无论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群众家里,与普通百姓一起包饺子过年,还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艾滋病人宋福林紧紧握手,中国的老百姓通过一件又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感受着新一届领导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去年秋天,中国西部的陕西省有13万民众受灾于洪水。在看望了灾民后,温家宝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冻饥声”的诗句,告诫当地的官员,要时时惦记着百姓的疾苦。

  为政一年来,温家宝最为中国百姓熟悉的形象是穿着夹克衫和运动鞋,深入乡村或灾区与百姓攀谈,因此他被人爱称为“平民总理”。自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后,温家宝已到过中国的1800多个县,足迹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温家宝曾提到,他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他的全家。旧中国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他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中度过的。他说:“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

  “一年来,我们看到,中国的高层以更率真和务实的态度与人沟通。政治家以更加回归中国乡土和文化的方式来处理中国面临的问题。”来自香港特区的全国政协委员施子清如是说。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淳朴的报国爱民之情,普通百姓看见了,也记下了。对此,温家宝却用唐代诗人孟郊思念母亲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喻。在他看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就像小草,而人民如同春阳,他们享受着人民的关爱而无从报答,就像小草之于太阳,就像儿子之于母亲。

  从中国总理温家宝吟诵的诗句中,人们感受到中国领导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施政诉求,或许,这也恰是理解中国领导层提出的新发展观的一把钥匙——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赵卫 张玫)

    来源:2004年03月07日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