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醉委员:保护古典手工艺 发展现代手工业  
 
2004-03-05
   

  中国文联网讯:东部的发展推动了20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恰当的西部开发将有助于提升21世纪的中国形象。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文化霸权,国家文化战略的旨归是维护民族的文化生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不只是保存“遗产”或收藏“古董”,根本是要使之活在生活之中,以免被人为外力逐出现实系统。其中关键是保护文化的“生产方式”,使之不断“生产”,与时俱进。西部地区保留的丰厚手工文化传统,是比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本更为珍贵、持久的人文资源。

  以手工生产方式主导西部大开发,可从下述三个层面来考虑实践对策: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护失去竞争力的古典手工艺。它们综合了大量文化信息,表征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和高度,还可能蕴含活性因素。这一措施意义有三:以直观形式保存对文化形态的记忆;提供借鉴和参照,其本身也不乏经济价值;体现对本土传统和手工劳动的尊重,增强文化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复苏手工产业并取得全局的规模化,是西部和东部构成优势互补的关键。手工产业要追求产业化目标,以竞争求发展;应遵循手工生产规律,保持规模小型化、所属私营化、生产作坊化、结构一体化。手工产业已向文化产业蜕变,其价值已侧重人文方面,因此不能按工业对待。可借鉴日本经验,建设“民艺村落”或“手艺集镇”。它们集农牧、工贸、表演、陈列和研究于一体,是乡民安身立命的家园,有利于促进宏观旅游经济的人文景观的发展,也能解决其他一些相关社会问题。

  第三,手工艺术创作是大众可以自主的艺术化生活方式,是业余文化生活和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日益摆脱体力劳动的信息化时代,应高度重视手工生产方式的调节功能和人文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专业的新手工艺术创作已在陶艺、泥艺、漆艺、锻金或纤维艺术等领域蓬勃发展。它既发挥艺术功能,也可向手工产业转化。

  为此,我提出几点相关建议:建立指导手工生产开发的中心机构,制订综合计划和相关法规,全面指导和协调开发工作。展开摸底调查,在已有现实基础的地方建立试点,积累和总结全面开发的工作经验。形成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和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配合,合理调配人力和资源,以适应手工生产的综合性。展开手工技艺培训和职业教育,包括在中专和大学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东西部交流中心,组织互补的合作生产,西部手工业可为东部工业提供个性化“后处理”。建设包括原料和产品的物流配送网络,形成专业队伍。逐渐由政府规划、扶持和指导转向行会管理。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大众对手工劳作价值的认同度。加强节日习俗等民俗建设,形成手工生产的人文生态环境。尽快颁布已在制订中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依法展开一系列保护工作。(陈 醉)

    来源:2004年03月05日  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家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