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是这样拍成的——访著名导演任旭东
http://www.cflac.org.cn   2005-08-22    作者:余 宁    来源:中国文联网

 

    在众多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中,《地道战》可以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从影片取景地之一的冉庄采访回来,记者就前往拜访该片导演及编剧之一任旭东。虽然时光已逝,但谈起当年拍摄这部影片时的情形,任旭东依然津津乐道。

    任旭东说,1963年,解放军总参谋动员部决定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民兵传统教学片《地道战》,当时的厂长陈播指派他参加由工程兵与八一厂联合组成的文学剧本创作组,成员有工程兵动员处处长潘云山及王俊益、徐国腾等。之后,《地道战》剧本创作组奔赴冀中地区,采访了包括正定县高平村、清苑县冉庄、顺义县焦庄户以及任丘、高阳、蠡县等七八个县数十个开展过地道战的村庄,召集老民兵开座谈会,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采访中一些老民兵、老游击队员热情地讲述了他们亲身参加地道战斗争的经历,为创作组提供了翔实的创作素材。

    但是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旭东说,《地道战》原本是一部“军事教学片”,任务是面向广大民兵,但厂里的要求是要按故事片来编,要有观赏性。当时人们对军事教学片的印象就是:不属于艺术片的范畴,不需要什么表演。当时也担心很多演员都是这样想的,所以根本没敢请名演员。除了王孝忠、张勇手、刘江、谢万和四个人是八一厂演员之外,全部借用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包括主要演员朱龙广、刘秀杰等。而创作组的任务是将抽象、概括的地道战内容编成一部情节生动、形象活泼的军事故事影片,这是一部很难写的题材,题材很大,地道战是一种游击战术,怎么表现这种战术有难度,当时不知从何入手,写什么,从哪里写起。原定1964年拍摄,但是当时剧本还没有定。数次易人易稿后,还是不理想。陈播让任旭东直接写,限时完成,1965年必须开拍。在正定县高平村的一次采访后,创作组有了基本的主题思想、轮廓框架、人物设想。决定要写一个村,写一个战例,塑造一个民兵队长形象。剧本在高平村取材比较多。高平村民兵不到百人,只有几十条枪,但在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刘傻子的带领下,从1943年秋到1945年春,粉碎了日伪军200人至1500余人的5次大围剿。

    如何把地道战的设施形象地体现在银幕上,让任旭东他们着实动了一翻脑筋。任旭东说,最初曾设想选一块黄土地,开挖成地道断面。估算结果,工程大、成本高、工时长,只能放弃。最后决定让美工、置景设法在厂内搭景。银幕上所有地道内的镜头画面,都是在厂内搭景拍摄的。那时候,大家经常凑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巧妙地运用摄影镜头上下左右推拉升降,把地道内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地道设施:上翻口、下翻口、右翻口,陷阱、陷坑,伪装巧妙、多种多样的地道出入口,枪眼、展望孔等等通过灵巧剪辑,形成一个壮观宏伟的地道战斗网,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增强了影片主题的深度与厚度。

    为了把戏拍好,剧组还深入体验生活。任旭东说,当年他们接到任务后,就带着演员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当时住的是老乡家的牛圈。怎么休息呢?很简单,把牛粪集起来垫上沙土,卸了门板就成了床。白天,他们要给老乡拔麦子;晚上,每人提着一盏小油灯去采访当年的老民兵。不出几天的功夫,演员身上穿的新衣就变成了旧的,老乡们都认不出谁是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大家就都进入角色了。

    任旭东说,当时的演员大都没有拍电影的经验,所以学费交了不少,一个镜头有时要拍两三次。重拍的镜头比较多,有时甚至拍了四五次,一直拍到满意为止。后来就没有胶片了,到生产部领胶片也领不出来,最后是陈播批了两本片子,这才把影片拍完了。拍摄的镜头可以编三个小时,最后压缩在10本一个半小时左右,很可惜。

    任旭东认为,电影《地道战》是一部艺术作品,因此,影片中的高家庄并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高平村,影片艺术地概括了冀中平原所有进行地道战的村庄,是整个冀中平原地道战的一个缩影。影片中展现的那些千变万化的战斗设施,可能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在高平村采访时没有见到,在冉庄、焦庄户采访时也没有见到,锅灶、驴槽、碾子等源于杨成武将军《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文字资料中,影片把它们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同样,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是冀中平原地道战中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事迹的艺术概括和再现。任旭东说,当年,《地道站》外景选在河北冉庄、李庄、唐庄等多处拍摄。如今,冉庄、高平村都建立了地道战纪念馆,这些地方还恢复了一些当时的战斗设施和工事。当年电影中高老忠敲响警钟的老槐树死了,据说这是由于当年挖地道时伤了树根,现在人们就用水泥砌了个杆子,挂上后铸的大钟,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