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苇塘摆战场 青纱帐里逞英豪——访原白洋淀雁翎队副队长孙革
http://www.cflac.org.cn   2005-08-19    作者:余 宁 彭 宽 汪素珍    来源:中国文联网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说起这首抗日战争时期流传在白洋淀的民谣,年过90的孙革老人并没有特别激动,只是眼睛开始变得闪亮。我们的采访,又勾起了老人的记忆,他燃起一支纸烟,动作沉稳而缓慢,那一段峥嵘岁月的战火硝烟,60多年后,化为烟丝明灭间的平静。他那沉静的气度使我们肃然起敬,这位曾是雁翎队副队长的老战士,用浓重亲切的冀中土腔谈起自己当年所在的这支传奇队伍,有一种不易察觉的自豪,有一种生命不曾虚度的满足。

    “我们白洋淀雁翎队的名字肯定是有文化的人给起的”

    雁翎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水域的敌后游击队,不过,它这个名字,是怎么叫起来的呢?

    三分陆地,七分水面,千顷芦苇荡一眼望不到边,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白洋淀,华北最大的淡水湖。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进入中原。白洋淀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大清河贯穿其中,是天津至保定的交通枢纽,日寇急于占领的战略要地。日寇攻陷保定后,先以飞机轮番轰炸,然后决堤放水,使白洋淀成为重灾区。1938年冬,日寇重兵侵占紧邻白洋淀的新安县城,四处“扫荡”,白洋淀周围60余处村庄处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

    白洋淀的老百姓世代以渔猎为生,日寇侵占新安县城后,发现渔民手中有土枪土炮,对他们构成了威胁,于是贴出布告,要老百姓献铜献铁,不准私藏武器。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渔猎户们召开了会议,拒绝缴纳武器,并组织成立了一支抗日武装游击队,把“鹰排”(打水禽专用的小船)、“大抬杆”(火药枪)等武器集中起来,隶属于当时中共新安县委领导下的三区抗日游击小队,专门在白洋淀水上活动。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雁翎队”的前身。这些战士对火枪的性能非常熟悉,为了防止在水上活动时火药受潮,他们在火枪的火眼和枪口上插堵上大雁和野鸭的羽毛(具有防水作用)。孙革说,后来,经中共新安县委批准,由当时的县委书记侯卓夫正式给这支队伍命名为“雁翎队”。一开始,队员们觉得这名字文绉绉的,不够威风,有关同志给大家解释说:“除了你们的武器上经常使用雁翎防水外,你们在水上活动时,‘鹰排’的行驶队形也像大雁的队形一样,总是按照‘人’字形排列,而且大雁是热恋故土的,就像我们热爱家园、保家卫国一样,所以,起名‘雁翎队’是很有意义的。”队员们听了,纷纷议论,说这个起名字的人一定很有文化,这个名字好。于是,“雁翎队”的名字叫开了,而且越叫越响,后来连整个三区的游击小队,当地老百姓也通通称之为“雁翎队”了。

    “以少打多,关键是速度。要让躺着的敌人来不及坐起来,坐着的敌人来不及站起来”

    当时日寇在冀中地区掠夺的原料、军用物资,经常通过白洋淀水运至天津、保定,称为“包运船”。打击这些“包运船”,是上级交给雁翎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一般每艘“包运船”都有日伪军上百人押船,而雁翎队最多时也只有四十几人,武器也不如敌人。怎么打呢?孙革老人眯着眼睛说:“以少打多,关键是速度。一定要快,快到什么程度呢?要让船上躺着的敌人来不及坐起来,坐着的敌人来不及站起来,就结束战斗。就要这么快。”

    孙革老人回忆起带领队员们袭击日寇运输船的一次战斗,所有细节都清清楚楚。当时雁翎队20人,对付船上的日伪军80人。等船进了埋伏圈,队长一枪击毙了船头的哨兵,队员从芦苇荡里一拥而出,四面登船,每个人都有预定的攻击目标。孙革作为副队长,目标是活捉船上的日军指挥官。他回忆说,当时哨兵一倒,日军指挥官立即警觉,马上抽出了腰间的指挥刀,但刀刚离鞘,孙革一枪击中了他手腕,指挥刀立刻落地。此时两人的距离已经十分接近,但日军指挥官还是用另一只手拔出了手枪,孙革的手枪却在这关键时候发生故障卡了壳。孙革毫不犹豫地飞身扑上,死死攥住了日军指挥官的手,一张口,咬掉了对方的一截大拇指。日军指挥官两只手都受了伤,被孙革活捉。敌人失去指挥,未做抵抗便纷纷投降。孙革说,从战斗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不超过半分钟。

    “投降的伪军,教育后一般都放了;日军俘虏,我们还要按照政策保护他们”

    雁翎队的战术,神出鬼没,敌人疲于应付,常常被活捉。孙革说,当时一切事情都是能简则简,但对于俘虏,雁翎队有政策。投降的伪军,留下武器,一般都现场教育后释放。因为他们也都是中国人,很多伪军士兵是被逼的,他们自己并不愿意打仗,和游击队打仗时,他们经常不开枪就投降。这些人经过教育,不少人后来成了游击队的内线,还有人干脆要求参加游击队。

    日军士兵只要投降的,雁翎队也按照俘虏政策对待。孙革回忆说,日寇作恶多端,当地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所以日军俘虏一般都押在船上,不让他们上岸,有专门的队员看守。村里老乡一听说俘虏了日本鬼子,都涌出来看。很多妇女知道雁翎队的俘虏政策,就把剪刀、菜刀偷偷藏在衣服里,对船上的队员说:“你们上来歇歇,让我们上船看看日本人啥样。”队员们知道只要自己一离开,这些日军俘虏肯定都活不了,就不肯答应。孙革说,其实我们也痛恨他们,但作为游击队员,要坚决执行党的有关政策。

  “最好的队员,可以一口气游出20里”

    白洋淀的老百姓,无论男女,七岁之后没有不会游泳的。雁翎队的队员,更是个个“掉进水里就是鱼”。为了战胜敌人,他们还是不断苦练,浮水、踩水、潜泳、划船,个个一身硬工夫。孙革老人说,队员一个猛子,能扎出去二三十米远,最好的队员,可以一口气游出20里地。他们还比着训练射击,在船速、距离不断调整中提高射击准确性,学习侧攻、追击、包抄等各项战术。当我们惊叹孙革老人当年在晃动的船上只随手一枪就命中日军指挥官拔刀的手腕是何等准确时,孙革老人不以为然:“这要再打不中,还打什么仗?”他不以为自己的枪法称得上“神枪手”,他告诉我们雁翎队枪法有名的一个人叫田章,当时有顺口溜这样说:“要打枪,找田章;要爬城,找杜鹏;要仗胆,找熊管。”田章的枪法,百步之内,说打哪就打哪,那叫一个神。一次,枪毙一个汉奸,汉奸突然起身逃跑,田章拿出枪来,随口叫:“打太阳穴。”话出口,枪声响,汉奸应声倒地,验尸时一看,果然子弹正中太阳穴。

    “两年生活在芦苇荡里,没觉得苦”

    日寇对白洋淀“扫荡”最凶残的时候,雁翎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孙革老人说,他曾经整整两年时间生活在白洋淀上的芦苇荡里,没进过家门,没睡过床。冬天的时候,白洋淀整个湖面都结了冰,队员们就坐在冰面上睡,有一次,他睡醒了想站起来,可是胳膊却抬不起来,一看,原来手和湖面冻在一起了。孙革老人当时也不在意,一用力,连皮带肉扯下来,站起来就走。他说,我是打仗的,死都不怕,这点皮肉伤,哪算一回事。在冰上打击敌人,雁翎队员们制作了“土坦克”、“水上轻骑”等作战工具与敌周旋,敌人马队无法踏冰,步兵对地形不熟,往往坠入冰河,虽然芦苇荡没有夏天茂密,敌人一样占不了便宜。

    青纱帐里的生活,也有难得的乐趣。不打仗的时候,队员们在白洋淀里抓鱼。抓到了鱼,放上面糊糊一煮,再洒点作料,鲜嫩可口。孙革老人说,这道菜,现在也是白洋淀的名菜呐。

    “听说有个日本大官去天津,就没敢从白洋淀走”

    白洋淀雁翎队,威名远扬,威震敌胆。不论日军如何“扫荡”、“清剿”,这支水上奇兵就是消灭不了,而且活动日益频繁。孙革说,白洋淀这个地方,泊、河、沟、汊两三千条,芦苇荡一望无际,天然的游击战场,敌人敢来,就是到了我们的天下,吃亏是免不了的。雁翎队的名声,在日军中广为传播。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日本上层的高官去天津,本来计划途中经过白洋淀时“视察”一番,但是船只还没有到,那位高官远远望见了白洋淀这片水域的环境,沉默了一会,冲手下摆了摆手,取消了“视察”,悄悄绕道而去。这件事,当时成了雁翎队威慑敌胆的最好证明。

    雁翎队有一种武器叫“大抬杆”,日军称为“扫帚炮”,装上铁砂子,一打一片,威力强大,在白洋淀抗战中非常有名。孙革老人说,解放后,曾有外国人来参观,执意要观看“扫帚炮”表演。当时县委书记请孙革老人试演,孙革老人说:“威力很大,恐怕周围房子窗户的玻璃都保不住。”县委书记听了说:“对,就是让他们看看这个武器的威力呀。”于是,孙革老人放了一炮,一声巨响,周围房子的窗户玻璃果然震得粉碎。孙革老人告诉我们,其实,当时他还只装填了三分之一数量的火药。

    1943年,抗日战争形势开始好转,雁翎队更活跃了,除汉奸、端岗楼、拿据点、帮助大部队进攻县城,到处都有他们英勇战斗的身影。日本投降后,这支传奇队伍奉命解散,部分队员正式编入大部队,又投入了伟大的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