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一支有文化品位的军队——与抗联研究专家谈东北抗日联军
http://www.cflac.org.cn   2005-07-29    作者:李 妍 冉茂金 孟祥宁 李振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抗联的历史和作用

    记者:以前我们通过历史教科书和连环画、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知道在抗日战争中东北黑土地上涌现出了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赵一曼、八女投江等英雄人物及其悲壮事迹。但是我们仅仅知道有着这么一支队伍存在,对这些英雄的抗日事迹的了解其实非常零星片羽,对于当年在东北大地跃马横刀的东北抗日联军就更是所知甚少。这次重走抗联路,我们才算比较清楚地知道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我们为白山黑水孕育的这一批民族英魂感到震撼。

    温野(原东北烈士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东北抗联从1932年建立游击队开始。1932年以前是马占山义勇军的抗战。义勇军的许多部队后来也加入抗日联军了。所以东北抗日联军从义勇军算起的话,是1931年就开始了。马占山的江桥抗战是中国反法西斯有组织、成规模的第一个战役,也可以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第一个战役。然后就是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这是东北抗联发展的3个阶段。抗联人数最多的时候是1937年,达到3万多人,在整个东北70多个县活动。最主要的是在黑龙江的三江地带、佳木斯一带活动。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7年以前战斗、战役非常多,消灭日伪军的数量也不少。

    东北抗联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作为日本军国主义后方根据地的“伪满洲国”非常不稳定。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后,它认为抗联的活动严重威胁了自己的统治,“南杨(靖宇)北赵(尚志)”是满洲治安之“癌”。为了巩固其“后方”,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这就是1936到1939年的“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这导致1938年后抗联大量减员,遭受很大损失。1938年末到1939年初是一个转折点。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汪雅臣先后在这段时间牺牲。抗联11个军的军长,大部分都牺牲了,师以上干部牺牲的大约有数十人,高级将领如此大规模牺牲,这在任何战争中都是很少的。普通士兵牺牲的就更多了。当时伪满统治非常严酷,搞“集团部落”、“匪民分离”,因此抗联的兵源补充非常困难。1940年后,剩下1000多人的抗联队伍转移到了苏联。

    应当说,在政治上,抗联的旗帜一直不倒,一直打到光复,在这一点上,它是胜利了,它对中国人民的鼓舞,特别是对东北人民的鼓舞是特别大的。抗联的名气在东北深入人心。他们从苏联回来以后,很快就发展起了一些部队。所以八路军、新四军过来以后,马上我们就有很多部队,就是因为抗联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在政治上抗联绝对是胜利的。抗联的影响和意义不能低估。

    记者:我们去参观烈士陵园时,解说员的一句话令我们印象深刻。他说,抗联的战争环境非常艰苦,抗联的战士只要不叛变,坚持下来就是了不得的英雄。

    常好礼(原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东北抗联孤悬敌后,艰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比八路军、新四军还要艰苦,在敌人的后方,没有什么资源和支持。自己没有生产,全凭鲜血和生命换取武器装备。有些小型的工厂也是微乎其微。

    当时东北人民在日伪统治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日伪的思想统治很严酷,如果谁说些不满的话,就是思想犯,老百姓不敢说,想都不敢想。我经历过日伪的统治,当时我七八岁,已经念小学了,还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大人也不敢告诉我们是中国人。当时我们受奴化教育,主要的课程是学日语,语文是满语,中国的文化没有了,让学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完全屈从于日本的统治。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长远计划是逐步把东北变成是自己的,大量向中国移民。那时,粮食控制是最严的,特别是细粮,大米白面根本吃不着,哪家吃就是经济犯。穿的是用麻袋片重新做的更生布。抗联战士更是连更生布也穿不上。当时东北的冬天比现在冷,最冷的时候零下四五十度,没有棉衣穿,不用说打仗,生存都困难,冻死、饿死的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抗联坚持斗争,是很不容易的。我采访过一个姓何的老战士,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敌人追他,他们过一条冰河,在河中间时蹦出一条鱼,他就把鱼抓住了。当时没有吃的,一条鱼可是珍贵啊,跑的时候一直没舍得把鱼丢掉。跑出多少里路去,手都冻僵了,最后这两只手全烂掉了。

    记者:即使关内有支援,也进不来?

    常好礼:对,当时全面封锁,不仅封锁国内的支援,也封锁东北地区群众的支援。

    温野:我还听到这么一件事。冬天行军时,指挥员推着战士往前走,不能停下,一停下就起不来了。一个30多岁的炊事员,实在走不动了,坐在树下卷烟,卷着卷着,就坐在那里不动了,冻死了。人冻死后脸色是不变的。当时在大山里,雪特别厚,冻死的人也不少。

    刘强敏(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咱们党史上有三部分最艰苦:一个是红军长征,一个是南方九省游击队,一个是抗联。从敌我力量对比之悬殊、从斗争的环境之严酷、从坚持斗争的时间之长上来看,抗联几乎是三者之最。那种困难不是常人能忍受的,也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正如刚才所说的,只要能坚持到最后,都是英雄。在当时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能坚持下来,说明有一种精神、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刚才常老师高度概括为抗联精神,这种抗联精神支撑着他们坚持到最后。

    中国抗战到底是8年还是14年

    记者:东北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除了马占山的江桥抗战,从东北游击队到东北人民革命军,再到东北抗日联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着东北的抗日队伍。如果从1931年算起,中国的抗战其实进行了14年。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他又说,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常常说“抗战8年”?

    温野:关于抗战是14年还是8年,学术界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东北的研究专家一致认为是14年,我个人也认为是14年。在抗战胜利55周年的时候,外交部发言人有一个讲话说抗战是14年,但这个讲话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然而有一个变化,有的抗日战争史就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了,不过只把其作为抗日战争的序幕,是抗日战争的局部战场。其实当时有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后来便有“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这已经不是局部抗战了,更重要的是由于抗日联军的斗争,才引起关内大规模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这也不能说是局部的抗战了。从军事上来说,“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的部队开始在正面战场抗战,因此国民党一直说是8年抗战。事实上共产党和国民党加起来是14年抗战。如果8年的话,东北的这6年怎么算呢?这就不公平了。

    常好礼:1945年抗战胜利时,9月3日,在重庆举行庆祝,蒋介石谈话说抗战是8年。他不承认是14年,因为东北抗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当时《新华日报》发表一篇社论,写得非常好,说东北抗战是14年:“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但进行了六年,也不但进行了八年,实在是进行了整整十四年。……首先是在东北各地兴起了东北义勇军,这在后来发展为抗日联军,它的斗争使东北人民直到今天没有停止对于日本占领者的反抗……”

    温野: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在这方面宣传得不够。我们的党史也是讲8年抗战。土地革命战争然后抗日战争,党史一直是这么划分的,这么一划就把东北前面6年抗日战争划出去了,属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时其实已经在抗战了。这种划分对整个抗战史的反映就不全面,而且这样实际上把我们中国的抗战力量给分散了。我们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我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应该大大提高。现在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等都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中国抗日战争的东方战场,日本就很可能会和轴心国联合起来,那世界形势就不一样了。正因为中国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日军不能进入欧洲战场。中国抗日战争在东方这个主战场上、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抗联是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很有文化的队伍

    记者:这次采访我们还感到惊异的是,我们接触到了抗联队伍的许多文艺作品,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创作了很多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比如他们的歌曲,今天唱来依然使人激情澎湃。

    常好礼:这个队伍既是一支战斗队伍,又是一支很有文化的队伍,而非草莽、土匪。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规的队伍。它的军队编制非常健全,党的组织也非常健全,跟红军、八路军是一样的。司令部、政治部、政委、政治指导员、党委党支部、党小组,抗联部队都有。党的领导在抗联中起的作用是很强的。从部队的领导人到下级指挥员都是有文化的,大学的、中学的都有。

    温野: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抗联的一些领导人写了很多诗,很多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些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过去看一些文件,他们的一封信、一个指示有时写一两万字,写得非常工整。当时没有电,就靠小油灯,非常了不起。吉东省委秘书长姚新一懂英语,他曾经翻译了《红星照耀中国》,就是《西行漫记》。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韩光、李兆麟、冯仲云,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都是知识分子。冯仲云是清华毕业的,1930年代初在东北商船学校教数学,是很有名的教授。于天放也是清华的,张甲洲是北大的,后来到了清华,还有些其它大学的,总之,抗联这些人非常不简单。

    记者:冯仲云、于天放他们是如何到东北来的呢?

    温野:冯仲云是早期派过来,做党的地下工作。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周保中都是派过来做地下工作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南方人,有的是很早就来了,“九·一八”事变后,就留在当地进行工作。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文学尤其是古文的基础特别好。他们写的歌不仅思想性很强,文采也很好,文学色彩很浓。现在统计他们写了大约有几百首歌。另一方面,他们还演出小型的话剧、歌剧。在部队里面,他们编了剧本演出。抗战4周年时,他们演出了一个话剧叫《还我河山》,在野营时演的,现在收录在《东北革命历史文献汇集》中,还留下一张剧照,现存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记者:抗联在文艺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有经常性的文艺活动吗?

    温野:很多,开会时经常有文艺活动。特别是女战士能歌善舞的很多,经常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杨靖宇曾演出过《二小放牛郎》,这也是有意进行的政治工作,达到鼓舞士气的目的。另外还对战士进行文化教育,各个部队都有。从农村出来的战士文化水平很低,抗联就办识字班,教他们认字。“八女投江”中的冷云原先是小学教员,在后方秘书处工作时,就担任文化教员,教识字。她自己编写课本,当时没有黑板、粉笔,她就扒下大树皮,用木炭在白净的一面写字,有时也在桦树皮上写,就这样教战士们认字。

    常好礼:他们搞文艺方面的活动,一个方面是政治工作,一方面也是一种娱乐。在枪林弹雨中,大家唱歌跳舞,鼓舞士气。

    温野:他们还用缴获敌人的留声机播放歌曲。大伙逗“八女投江”中最小的王惠民,说里面藏着一个小姑娘。她当时不懂,就围着留声机转,想从里面找出那个小姑娘。

    记者:这些当时有记录留下来吗?

    温野:没有,都是采访调查老战士时听说的。他们当时的生活还是有娱乐的,这也鼓舞大家的斗争情绪。但是也得承认,他们很多抗联歌曲的歌词写得非常好,但是能谱曲的非常少。大都是用老的曲调来填词。如《露营之歌》就是用的“落花调”,这是民间原来就有的曲谱,但听起来很好听。好多歌都采取这种方式。

    刘强敏:从文化的角度谈抗联,这特别好。这涉及到抗联的形象问题,他们不是一群乌合之众,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有组织的抗日队伍。很多人对抗联不了解,包括一些东北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内,都不了解抗联,认为他们匪气很重。这是极大的误解。我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强调一下。

    一个就是抗联政治学习方面。抗联是党的队伍,除了制度方面的保证外,还要学习党的文件。还有赵尚志在伊春等地办的军政干部学校。还办了一些报刊,如《红星壁报》、《人民革命画报》等等。抗联将领还写了一些诗词。这些诗词是他们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另外,抗联出了一本《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集》,当时是油印的,现在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了,都是用一些当时流行的曲调,但词都是抗联将领或有文化的战士填的。词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抗联战斗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露营之歌》就反映了艰苦的战斗环境和战士们的决心。除了抗联以外,抗日文化在东三省也有许多。如萧红、萧军、金剑啸等,在东北时都有许多抗日作品。

    英雄不应该被忘记

    记者:刚才你们讲抗联将领中有的是清华毕业的,有的是北大毕业的,都是智商很高的精英人物,如果当年他们不去抗联,可能就是另一种生活状态。他们可以做生意发财、做学者成名,而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这样一条艰苦的路,这种牺牲精神就显得尤为可贵,实在有必要深入挖掘一下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年轻人就需要有这么一种价值观,这实在太可贵了。

    常好礼:我非常崇敬抗联的领导人,我从参加工作就开始接触他们,受到的教育非常深,我也可以说是在先烈的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如果不是有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全可以不走这样一条人生之路。抗联战士出身一般比较贫苦,但这些领导人大多不是生活逼迫的,他们家庭条件一般比较好,都是自愿走上这条道路的。拿赵一曼来说,她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但她受进步思想影响,反对旧社会,反对黑暗统治,就自觉地参加革命了。就像她说的“誓志为人不为家”,为了国家为了别人,不为自己的家,她离开了丈夫、离开了孩子。她生在四川,从山沟里走出来,到了湖南、上海、重庆,可以说是抛夫舍子。最后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英勇就义。她完全可以不走这么一条道路,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她主动走上抗日前线,进行抗日斗争。其他一些人也是这样。像陈翰章,中学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生活也可以,自己主动找部队参加抗日,牺牲时才27岁。最后牺牲非常壮烈,他大骂敌人,怒目瞪着敌人,因此,敌人把他的头割下来,眼睛剜出来,舌头也割下来,还在他脸上划了很多道。是自觉的民族气节鼓舞着他们,这种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与汉奸对比太强烈了。现在时代发生了变化,但这种气节与精神应该弘扬。

    记者:这一次重走抗联路对我们也是一次灵魂震撼与洗礼之旅,但是,今天有很多人就像我们刚来的时候一样,对抗联还是比较陌生的,你们刚才也一直说对抗联的宣传力度不够、规模不够,对于这样一支英雄的队伍,为什么会宣传不够呢?

    温野:这里面有一些历史的复杂原因。1934年以后,中共满洲省委与苏区中央失去联系了。抗联曾经派人找中央领导,没有找着。中央那边也派人来,但是没有回去。此外,当时的斗争十分惨烈,有的支队战斗到一个人都不剩,也就是说,有的支队打到了连见证人、目击者都没有了!这样对抗联的宣传造成很大的影响。

    记者:今天对抗联历史的研究和宣传正在不断加强。

    温野:对抗联的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一个转折。从1980年开始中央支持编抗联史,到1991年出版,编了十几年。现在抗联的书已经出了很多了,但对抗联总体的认识我认为力度还不够。我们应该组织一些有实力的作家研究这段历史,好好写写这段历史。

    把东北14年抗日战争放在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来看,它是很了不起的。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抗联,知道抗联的英雄,知道东北抗战14年是多么艰苦。

    记者: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中国人拍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现在我们感觉,“八女投江”不亚于前苏联的那五个女兵。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曾经为民族的独立毅然赴死的英雄。

    刘强敏:我感觉抗联精神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抗日战争。像赵一曼那么年轻的母亲舍弃了孩子、舍弃了家庭,临牺牲之前还给孩子写了封信,特别感人。还可以从伟大的母亲、坚强的战士的角度深入挖掘一下她的价值。另外像赵尚志的信念和追求,我也是特别钦佩的。这些都值得去挖掘、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