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馆20年来累计接待中外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进行扩建,扩建方案已于近日公布。
第一名为4号方案,该方案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军设计。从远处看,整个纪念馆仿佛一道凝重的城墙,非常质朴,“城墙”高20至30米,背后就是3层高的展览厅;“城墙”的终端突然翘起,颇有“折断军刀”的味道。第二名为英国建筑师大卫·齐普菲尔德提交的2号方案。他的方案很大胆:地面全部植树,在地上开了一条深达七八米的“槽”,地面下去由浅入深,再由深及浅到地面,展览厅均匀分布在“槽”的两边;在地上,只能看到旧馆,看不到新馆。前者比较大方从容,符合纪念馆庄严肃穆的属性,功能安排得也相对合理。从右侧的入口进去,参观者进门后是“远处碑、近处广场”,视觉效果比较好;陈列区、交流区、文化信息中心等依次安排。最重要的是,这一方案可实现性比较强。后者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理想主义,不太现实,难以实施,因为这种狭长的形状不利于组织游人,此外展览也成为问题。
该项扩建工程吸引了国内外12家一流的建筑设计单位前来竞标,其中9家为国内建筑设计院,另外3家为国外著名的建筑师或工作室,他们代表了国内外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前局长刘太格等13位专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吴良镛、齐康为评选委员会主任。专家委员会经过3轮无记名投票,选出了上述两个超过半数票的优秀方案。
现有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由齐康担任总体设计,整座建筑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弘,庄严肃穆,被誉为一部用石头筑成的史书。纪念馆通过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及影视等手法,向人们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惨痛的历史。据该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纪念馆现有陈列是于1994年改造推出的,历经10年,展出的文物资料已经陈旧。随着该馆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今年3月免费开放以后,观众越来越多,而展出的条件较差,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近年来先后有1000多件新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实物分别从日本、美国、德国、丹麦等国,以及中国民间被发现、征集,如《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的资料,日本老兵伊藤兼男照片集等,但由于受场地的限制,新的证据难以展出,如不再进行陈列改造,一大批极具价值的珍贵史料将被埋没。而且目前每天的参观者平均在四五千人,最高达1.5万人,但现在总建筑面积仅2500平方米,远不能适应接待需求,进行扩建改造势在必行。
据悉,有关部门将投资4.77亿元用于扩建,该馆的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25万平方米,是现有面积的9倍,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实物史料型纪念馆。扩建后的纪念馆包括展馆陈列区、馆藏交流区、文化信息中心、聚会广场、“和平”主题公园以及一座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