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跟心:再累也坚持
http://www.cflac.org.cn  2005-04-25   作者:吴月玲   来源:中国文联网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著名蒲剧演员任跟心,现任山西省临汾地区蒲剧院院长。1983年她是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年纪最小的,2001年,她以《土炕上的女人》成为“二度梅”的获得者。近日,记者为了采访她,给她打过两次电话。第一次打电话时,是下午四五点的样子,这时任跟心正在下乡演出的路上,声音疲惫;第二次打电话时,她的声音仍然疲惫,她已经推掉了一个会议,专门在家里休息。

  累,是她现在的感受。她对于现在很多地方戏剧院团的领导都是由知名演员担任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这是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既有利也有弊。地方戏剧院团生存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由名演员任领导有利于院团进行对外宣传,尤其是到外地演出时,在公关和扩大演出的知名度方面很有优势。但是作为演员,她希望自己能以演戏为主。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从事领导工作自然减少了业务时间,况且她认为艺无止境,演员要花上毕生的精力在艺术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她坦言,她这样的领导在工作中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作为领导要找大家谈心、要搞剧院的艺术建设、要盖楼房、要想办法给大家涨工资;演戏时,她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情绪、声音,她觉得自己太累了。

  虽然觉得很累,但任跟心还是表示要坚持下去。剧团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生存,如果没有办法给员工开工资,那么剧团的发展和地方剧的繁荣都是奢谈。任跟心既是领导又是演员,在创收方面,她责无旁贷。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下乡演出,车程短的要一个小时,长的话得两个小时。她说,如果演出没有她这样的名演员撑场的话,就很难把观众吸引到剧场中来,所以不管多累,她都要坚持演出。

  资金缺乏、人才流失是艺术院团的另一个困境。任跟心说,几年来,剧团都没有排现代戏了,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剧本。一个好的剧本既要适合在舞台上进行演出,又要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可以说难度比写作影视剧本大,而地方戏的经济状况又难以吸引优秀编剧人才。没有新剧本就没有新戏。除了剧本外,还有接班人的问题。任跟心说,戏曲演员要经过十几年的培训才能成角,自己现在才算得上是会演戏。随着招生自主化,任跟心发现一些戏校的毕业生基础并不是太好,不能满足剧院的需要。为了蒲剧的持续发展,任跟心代表剧院与山西临汾艺校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由剧院聘请老师来培养自己的学生。这种培养模式持续了5年,现在已经硕果累累,剧院已经有16位小演员获得了“小梅花”奖,准备成立一个小梅花演出团。说到这,任跟心显得非常欣慰。

  演员一谈到自己的作品都会忘了时间,任跟心也不例外。她谈到2001年获得“二度梅”是凭借《土炕上的女人》,这部戏从1998年就开始修改剧本,然后排练演出,打磨了几年才日臻完美。

  虽然这是个好剧本,但是要吸引更多的观众,就必须加入新的元素。任跟心说,这是部无场次的戏,要在音乐、舞蹈、美术、编导、演员各方面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增强蒲剧的时代感,让蒲剧更好看更好听。布景是一景到底,灯光变化、舞台转动等都给舞台增加了不少色彩。音乐上既要保留蒲剧的特色又要有所创新。他们吸收了陕北眉户剧、秦腔、碗碗腔、山歌的曲调,减弱了蒲剧浓厚的调式,加快了音乐的节奏。剧中杨三妞的年龄从17岁到70多岁,这就要求任跟心演出人物的细腻变化,这样才能让观众觉得好看,但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她要求自己每一次出场都要有变化,争取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给观众最大的信息量。人物刚出来时是小旦花旦,逐渐就成为青衣,然后是老旦,最后是带病态的老旦。她说,每次换场最难的不是紧张的几十秒钟换装,而是一出场就要把人物的年龄、心理、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现代戏不好演。任跟心说,现代戏演起来要真实还不能僵化,要让观众看到生活,又要让观众感受到艺术魅力。她的这番苦心并没有白费,原本只在晋陕一带流行的蒲剧在上海、四川等地演出时也获得了当地观众的好评。

  为了让蒲剧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任跟心与多年的老搭档郭泽民一道出资设立了少儿蒲剧奖学基金会。可以说,作为党员的任跟心,为了蒲剧已经奉献了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