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共产党员形象应当是理直气壮的,因为“共产党员”这四个字是了不起的,为国为民、流血牺牲,这里边都是有故事的。我最早参加写的共产党员的英雄人物是刘胡兰,刘胡兰被害的第7天,我们同志进到村子里去,就把这个故事简单地搞成话剧,后来改成歌剧,进行演出。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我们部队在战争中间,有大量的俘虏兵,叫做“解放战士”,对他们没有时间教育、改造,就靠演戏,就能教育鼓励他们当英雄。演《白毛女》,演《刘胡兰》,我们在演出的时候,政治效果达到什么程度呢?“解放战士”看了,气得头在墙上撞,他们心里难受啊,难受自己开始怎么当了国民党兵呢?没有任何教育,看了三个戏他们就能上去打仗,就可以变英雄,因为他们知道现在是为人民而战。那个效果是非常强烈的。
现在我们注意到要用共产党员、英雄人物的形象来教育群众。中央电视台每天要播放一段英雄人物介绍,我看了之后很感动。现在写英雄人物的戏多了,写老共产党员的故事多了,这是好事。可是据我了解,观众的反映并不是很强烈,我们写的人物让人比较满意的较少。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现在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描写英雄人物,好像是作者、创作人员用理性去写,而不是用感情去写,所以这样的作品就不行。
我觉得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就是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感情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感动观众,你自己很理性,那怎么行?如果仅仅把这看成是一个任务,如果一个创作人员用这种思想去拍,恐怕拍不好,因为他不是通过感情表现出来的。
我们现在搞的艺术创作,除了思想性要强之外,在艺术上必须要感人。
举个例子:在宴会上吃菜,中间一个菜,宣传说非常有营养,可是不好吃,我还是不吃。刚才有的同志讲到,英雄人物牺牲的时候不会说自己愿意死,但是他有一个信念,他的死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那样死得值得。如果很概念化地说英雄不怕死,我觉得不真实。我干过武工队,说不怕死是假的,但是有一种信念,就是要完成任务。所以写英雄人物不要太概念化。
明年是“八一”南昌起义80周年,我想创作一部关于贺龙的作品,我想来想去,这道有营养的菜必须要做得好吃,所以我想到了传奇的路子,最后准备创作贺龙的传奇,这样也许观众就爱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