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总源头。它最为核心的内涵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和敢闯新路。
领导干部走上“不归路”的症结
西方哲学家詹姆斯说过:“没有信仰的人,终究要被有信仰的人驱逐到墙角里去的。”
近些年来,一些共产党员之所以腐化堕落,丧失了革命气节和党员先进性,追根究源,就是由于他们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胡长清对移居国外的儿子说“总有一天中国会不行的”,“有两个国籍,将来就有余地了。”曾号称“河北第一秘”的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在交代问题时说,“生与死本是一线之间,掌握死、调控死的都是自己,这一线就是信念。”可见,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的丧失的确是领导干部腐败直至踏上“不归路”的重要因素。
在频繁而又残酷的军事斗争中,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边界的红旗始终不倒”,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在井冈山行洲村,至今保存着当年红军写下的标语,其中就有“实现共产主义!”红军指战员在颈脖子上都系有红带子,取名“牺牲带”,表明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的决心。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镌刻在烈士英名录中的英烈有15744位,还有3万多名革命烈士没有留下姓名。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掩埋着130多名红军重伤员的忠骨,可至今知道名字的只有10多个。
敢为天下先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敢为天下先”就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严峻问题。党内部分负责同志机械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效仿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发动了以城市工人为中心的多次武装起义,由于违背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些起义都遭到了失败。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按照中央的部署分三路攻打长沙,虽曾一度攻克醴陵、浏阳等地,但后来却接连失利,遭受严重挫折,就在全军面临覆灭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敢为天下先,果断决定放弃原定会攻长沙的军事计划,提出了部队向南作战略撤退的正确主张,在南下途中,毛泽东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确立了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战略部署。从“攻打长沙”到“引兵井冈”,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然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在井冈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一开始并不被中央所认同,“左”倾错误思想领导者说他是右倾,保守,不去进攻城市,中央撤消了毛泽东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上井冈山后,毛泽东等在做群众工作、军事工作和制定边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同样“敢为天下先”。在“人口不满二千,产谷不满万担”的窄小地域里,为粉碎强大敌人的一次次“围剿”,红军实行的“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以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战略战术原则,在任何军事典籍中都找不到的。但是,实践证明,这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军事科学。红军运用这些战略战术,粉碎敌人一次次的进攻,打了一系列胜仗。
可以说,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就是一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史。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第一次提出了“思想建党”这个概念,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一条“农村保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这一个个“第一”,无不显示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理论勇气和首创精神。
在当今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并且还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已经57年的今天,我们党在革命年代培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不但是当年我们党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武器,而且通过与新时代的内容相结合,对于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出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李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