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记住了常香玉
http://www.cflac.org.cn 2004-06-24 作者:廖奔 来源:人民日报
 

  20世纪有一个剧种覆盖了中原大地和北半部中国,其声腔成为父老乡亲千人万人口里传唱心中萦回的亲切旋律,那就是河南梆子——豫剧。20世纪有一个戏曲艺人唱红了,然后以其一生影响了、推动了豫剧的发展,受到人民的爱戴与尊崇,称之为人民艺术家,那就是常香玉。

  常香玉伴随着河南梆子的崛起而生、兴盛而长,反过来又推动了它的光大繁衍。清末的梆子在河南与当时流行于豫中、豫南、豫西、豫北、豫东的罗戏、卷戏、曲剧、越调、道情戏、落腔、四平调、坠剧、嗨子戏、扬高戏种种一道并行,又有外来的京戏、京梆子、汉剧、蒲剧、眉户、柳琴戏擅场,本地梆子显而不彰。然而民国以后,河南梆子遇到了适时而起的历史机遇,迅速发展成为河南省的代表性剧种。一个重要的机遇是城市戏院的兴起,当时的省城开封以及洛阳、郑州等都市,甚至许多县城里都新建了戏院。而河南梆子此时从乡野庙台间适时进城,广为学习吸收京戏和其他剧种的长处,改良舞台,创演新剧目,在城市戏院里发扬光大,站稳了脚跟。9岁在密县太乙新班搭班学唱梆子豫西调的常香玉,13岁即在省城开封以新编《六部西厢》一炮打红,为河南梆子占领都市阵地立下汗马功劳,她也因此把梆子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与豫西调相融合,同时吸收其他声腔曲种的长处,创造出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豫剧常派唱腔艺术。立足都市的历史条件和包括常香玉在内的一批坤伶演员的唱红,豫剧五大名旦的先后崭露头角与成为影响以后豫剧发展的中坚力量,使得河南梆子由草台班时期的多演历史征战的武场戏向兼擅生旦情感的文场戏转化,“外八脚”尤其是红脸角色撑台的局面被旦角擅场所取代,扩大了戏路,增强了对都市乡村观众的包容力与吸引力。以后抗战爆发,常香玉演到西安。新中国成立后,为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演到西北、中南与华南,后又率团奔赴朝鲜战场。她曾演遍天山南北,演到大庆,演到广西边防哨所,演到维也纳,演到列宁格勒,成为向全国和世界弘扬豫剧艺术的散花天女与信使。豫剧在20世纪成为广播北半部中国的大剧种,文化生态原因之外,也与常香玉及其一代人的努力、与其成就的广泛影响力分不开。至于她中年以后着力于戏曲教育和培养流派传人,更是对豫剧的繁衍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常香玉之所以能够为豫剧奠定历史功绩,与她一生中坚守的两条准则分不开,一曰“戏比天大”,一曰“不忘人民”,前者为其艺德艺风的发扬,后者为其人格人品的描画。“戏比天大”,才能够艺无止境、精益求精、臻于化境。她文武生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演出的100多部作品里的代表作《拷红》、《花木兰》、《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成为豫剧的保留剧目。她创造的常派艺术以其刚柔相济、稳健清新的风格,独树一帜,征服了观众。“不忘人民”,才能够永远心系观众,为人民而演,为百姓而歌。她长期坚持到基层和乡下演出,并经常性地为救国难、为赈灾区进行捐资义演,奉献社会,接贫济困,其事迹一桩桩一件件镌刻在群众的口碑上。由于一生信守这两条准则,才使她达到了更高的艺术与人生境界,她的艺术才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她也赢得了人民的拥戴。常香玉这个名字,会永远存留在人民心中。(作者为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