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我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大师、81岁高龄的常香玉因病去世。6月3日上午8时30分,河南省各界人士和全国各地闻讯赶到郑州的戏迷3000多人,为他们所热爱的豫剧大师常香玉送行。大家说,大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的高尚品格、艺术风采将长留人们的心中。作为最受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在长达70多年的艺术人生中,常香玉一直都在实践她那句“戏比天大”的名言。
1923年9月15日,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县境内一个名叫董沟的小山村里,乳名叫做妙玲。她的父亲是位有名的豫剧西府的调艺人,名叫张茂堂。在她6岁那年,董沟村一带演戏,她看后就产生了想演戏的强烈愿望。9岁时经过家里人的一番激烈的争论,她终于开始学戏,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亲。
1936年,常香玉开始在戏中担任主演,亲人们都为她高兴。但父亲张茂堂心里明白,香玉虽然依仗武功扎实和吐字清晰在开封打开了局面,但是要在开封长期站稳脚跟,还需狠下苦功。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要女儿在一季里连演45出不重复的戏码。这就是说,在120多天里,除了天天演出外,还得排30出戏。那些天,香玉真是把命拼上了,一天到晚背词温戏,连吃饭的时间也都用上了。到了晚上,两只脚又肿又胀,她问妈妈:“我的鞋为啥早上大晚上小呢?”妈妈心疼得掉泪,说:“傻闺女,鞋子大小都一样,是你的脚累肿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磨练中,常香玉一步步成长起来了。
在旧社会,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常香玉备受恶势力欺压,但她骨头硬,从不屈服。解放后,常香玉担任了西北妇联和西北文联的执行委员,亲身体会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光荣。
1951年,全国人民掀起了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而捐献飞机大炮的热潮。常香玉和她领导的民营剧团——香玉剧社,决定以半年义演的收入,为正在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此时,常香玉刚过28岁,风华正茂,她和剧社的演职员从西安出发,历时半年,演遍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180多个日日夜夜,180多场演出,香玉场场出演,终于使捐献金额达到人民币1527000000元(旧币),超额完成了购买一架战斗机的任务。这次远征,使常香玉的代表作“红(《拷红》)、白(《白蛇传》)、花(《花木兰》)”传播到大江南北,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叶剑英为她题写了“爱国艺人”4个字。
《花木兰》是常派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义演中,这一剧目演出120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那时,全国人民刚刚获得解放,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热情很高。花木兰女扮男装、征战12年的英雄行为和人民群众要求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很吻合,尤其是常香玉真情投入、豪情满怀的表演,和她那韵味悠长、动人心魄的优美唱腔,让人百听不厌。1952年9月至10月间文化部举办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香玉剧社作为参演剧团,对《花木兰》作了进一步的加工修改,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会演开幕式上演出了此剧。常香玉和梅兰芳、周信芳、王瑶卿、盖叫天、袁雪芬同获大会最高荣誉奖。
1957年,常香玉排演了《破洪州》,颂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们那种视寇仇如草芥的英雄气概。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郑州观看此剧后,立即给周恩来总理写信,举荐该剧到北京为人民代表演出。周总理通知文化部邀请常香玉晋京,《破洪州》剧目受到中央领导与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常香玉从9岁开始戏曲人生,7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常香玉演出过的剧目上百,演出的场数上万,在反复磨砺、不断创新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常派艺术,为广大观众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2004年6月1日,在生命弥留之际,常香玉对身边的子女留下3句话: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她的关心和照顾;丧事一切从简,千万不要惊动大家;不允许任何子女以她的名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简简单单的3句话,充分表现了常香玉一代戏曲大师的高尚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