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网讯:听到常香玉同志离我们而去的噩耗,我同许多人一样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17年前老人家给我们讲课的情景犹在眼前。
1987年夏天,我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大兴县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文化管理干部学习班,中宣部、文化部的一些领导王济夫、焦永夫和一些著名的学者、艺术家李德伦、常香玉、杨春霞等都到学习班讲过课,并和学员们合影留念。
人民的表演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同志是1987年8月7日与陈宪章同志一起来给我们上的课,他们讲的题目是《戏曲知识讲座》。两位老人配合得很默契,他们的讲话一次又一次地被久久的掌声所打断。整个上午都没有休息。两位老人同各班学员合影后,竟主动邀请河南省的学员单独又拍了一张,这使我们深感欣慰,可见两位老人时时、处处都在关怀着家乡。
常香玉同志说:“我们知道,戏曲从唐朝算起到现在一千多年了,从全国的剧种来算,有300多个,全国各地都有其代表性的剧种,而且都有很大的特色。像河南就有26个剧种,代表性的剧种有豫剧、越调、道情、二家弦、大平调、四平调等。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有的在一个地区很活跃,有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活跃。“戏曲常识”这个题目很大,今天我主要和大家交换一下,谈谈我在几十年舞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13岁成名,20岁到开封。豫剧的坤角少,我又很小,所以一下就成名做了主角。那时我对戏曲的概念还没有什么认识。
1952年,我到维也纳开和平会议,当时代表团团长是宋庆龄,副团长是郭沫若,我去时准备了两个片断,一个是《拷红》的片断,一个是《花木兰》的片断。一天遇到几个外宾问我说,我们的都叫话剧,你们为什么叫戏曲呢?我无法答但又不能不答。我说,我们的戏曲就是唱、做、念、打,在战场上,你拿枪,我拿刀,在前台打,有舞蹈、灯光、布景等等。然后我就去找梅兰芳先生,梅先生说,你没有说错,以后再有人问你的时候你不用说这么多了,少说一点就行了。
回国后,我参加了戏改政策的学习,读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我眼界开阔了许多,知道了戏曲的概念。它应该是综合的艺术,除了唱、念、做、打外,还应该把剧本考虑进去,就是:以剧本为基础,演员的表演为中心,包括导演、音乐、舞美等等的综合舞台艺术。”接着她为我们讲了戏曲的四个基本特征,即文学的特征,音乐特征,舞蹈特征,虚拟性。
在谈到戏曲目前面临的困难,观众越来越少,上座率急剧下降时,老人家的焦虑溢于言表,她说:“如何振兴戏曲艺术是文艺界感到相当严重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振兴戏曲,关键要抓剧本、表演艺术、剧团三个环节。其中我着重谈谈表演艺术。表演艺术的核心是唱、做、念、打。唱是四功之首,也就是说,‘唱’在其中是最主要的。总结我个人几十年的体会,我的演唱方法可以归结成以下八条:吐字,气口,共鸣,增加混字声,气格的形成和音着点的掌握,以情带声,苦练是关键,理想是动力。演唱方法的形成有三个方面,其一,我是扎根于豫西调。河南有四大流派:豫西调、豫东调、沙河调、祥符调,我父亲就是唱豫西调的。其二,我借鉴了姊妹艺术中的东西。到开封我学会了四大流派的其它三调,解放后我还学了歌曲、京剧等来丰富我的唱腔。其三,是我几十年的实践锻炼。过去我经常一天演三场戏,而且文戏武戏都演,什么行当都演,从中获得了许多经验。我是巩县人,巩县只吐尖字,不吐团字,‘三’、‘山’不分,‘是’、‘四’不分,为了纠正吐字,我下了不少功夫。吐字是一切声腔的基础,音成自腔,腔随字走,所谓‘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吐字的功夫,在戏曲中吐字是非常重要的。周恩来总理曾对我的吐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常香玉同志之所以成名成家,是与她非常注重苦学苦练分不开的。她说:“甜从苦中来。有句话叫: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内行知道;三天不练,外行知道。什么原因呢?就是笨手笨脚,自己心里清楚。台上三秒钟,台下三年功,真本领是练出来的,得有遍数。是什么力量支持你来练呢?理想很重要,理想带动一切。开始我不懂得理想,练是为了吃饭。到了开封,吃饭不成问题了,练是为了竞争。到洛阳之后生了大病,去了两根肋骨,在病床上练,我的唱腔比较扎实的功夫就是这一年在床上躺着练的。糊口的思想支持着我练,这是那时的理想。‘文化大革命’给我戴了30多顶帽子,整天挨斗,练一回,斗好几天,有时一天斗死两次,为什么还练?我要为人民演出,我要争这口气。‘文化大革命’总有结束的时候,结束了我就演出。现在我仍要练,不然,一旦到需要用的时候我拿不出来怎么办?等到香港回归祖国、台湾回归祖国,我都要出来庆祝,这就是我的想法!(掌声,长时间的掌声)今天就说到这儿,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学习结束时,我向学院订购了一盘两位老人的讲课录音,并将这盘录音带交给了当时的周口市豫剧团,让全团演职人员认真组织学习———学习常香玉同志丰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苦学苦练的韧劲,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特别是家乡人民的一片深情。
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人民的表演艺术家、著名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