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网讯:8月13日,在邓小平百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邓小平铜像揭幕仪式在四川省广安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仪式,并为铜像揭幕。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邓小平铜像”五个大字镌刻在大理石基座上。记者近日采访了该雕塑作品的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
记者(以下简称记):8月13日上午9时15分,当胡锦涛总书记揭下覆盖在邓小平铜像上的红绸后,在场的观众反映如何?
李象群(以下简称李):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当地百姓有的说雕塑很亲切,是回家的邓小平;有的甚至说越看越像,面对他,几乎要忍不住落泪。
记:在小平的故里为小平塑像,这应该是很多雕塑家特别是以人物肖像见长的雕塑家的夙愿,为何天使单单吻了您的双手?
李: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是小平同志的故居所在地,小平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的15个春秋。参加革命后,小平同志一直就没有机会回去,但与老家的亲戚、乡亲们感情十分浓厚。广安小平纪念馆馆长丁敏京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新中国成立后,小平想请舅舅去北京看看,可舅舅却不领小平的情,反而“将了外甥一军”说:“为什么偏要我到北京去看你,你就不好回老家来看看我呢?”舅舅虽然是开玩笑,但却代表乡亲们的心愿,大家早就盼望这位四川人民的儿子能够回家乡与父老乡亲们欢聚。而小平同志的家人更希望在小平百年诞辰之际,在故乡立一座小平雕像,以使“少小离家”的父亲能够与乡亲们朝夕相处、永远相伴。之前我曾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作过巴金像,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6月初,邓林、邓楠亲自来学校盛情邀请我,希望我能以塑造巴金雕像的手法来创作小平雕像。
记:创作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6月5日我去了四川广安,走访了广安邓小平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以及熟悉邓小平的有关人士,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广安到处走了走。回到北京,仔细研究了邓家提供的几千张图片,反复阅读了《我的父亲邓小平》,又将对国画有着很深造诣的邓林请到我大山子的工作室促膝长谈、当面讨教。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在极力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融入自己所要塑造对象的角色中去,逐渐地去体会他的生活,他的思想。而事实上,通过塑造平凡简单的形态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伟大的思想、气度无疑是极难的。
记:雕塑创作必须要和其周围环境相契合,当地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环境?
李:铜像所要放置的广场在一个山坡上,三面环山,树木环抱,这些树很多都是国家领导、各地领导种植的。这一广场就叫“邓小平铜像广场”,是江泽民同志题的字。
记:程允贤、唐世储、袁熙坤等雕塑家都曾塑造过不同形象的邓小平,您为什么最终选择塑造这样一个穿着短袖衫、布军裤、圆口布鞋,面带微笑坐在藤椅上,亲切、质朴的小平形象呢?
李:雕塑的主题就是“回家”,那么四川的“藤椅”这一道具就再好不过了。而短袖衫、布军裤、圆口布鞋,这些也都是小平生前喜欢穿又经常穿的服装。人物一手放在扶手上,一手抬起,嘴微张,似乎在与人交流,目光投向远方。左腿弯曲,右腿前伸,双脚一前一后分开。整体采用了大写意的创作手法,干净利落,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不谋而合。这尊高2.5米,重一点五吨的邓小平雕塑被安置在一个长6米、宽4.5米、厚0.8米的黑金沙大理石基台上,远远看去,藤椅上坐着的邓小平就像置身于星光闪烁的茫茫宇宙空间之中。
记:创作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事情?
李:人物的面部表情最难表现,光靠几张图片作参考是远远不够的,所塑造出的人物也是不像的,这种像不仅仅是形象的像,更应该是精神状态的像。后来,我就把邓林、邓楠、邓榕请到工作室来,共同探讨。当我发现邓楠的嘴、形体都与她的父亲邓小平极为相似时,就要求她留下来,给我做一天模特。她欣然接受,临走时她对我说:“非常像,这就是我的父亲。从侧后看也像,父亲年岁大后有时听话不太清楚,我就经常趴在他的耳朵后说话,这个位置我太熟悉了。”
记:众所周知,伟人雕塑的创作一般至少要用半年,而您的这件作品从泥塑到玻璃钢再到铸铜,整个过程仅用了两个月,且一次性铸造成功,堪称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后来安装过程中的那场大雨是否赋予了这件雕塑更多的神奇色彩呢?
李:8月12日中午,当载着蒙着红绸的小平雕塑的专车开进邓小平纪念馆大院门口,三十位抬“滑杆”的农民正要从车上抬下重达一点五吨的雕像时,忽然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祥云聚集,顿时雷声大作,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周围的乡亲们纷纷议论:这雨是为长途跋涉来到广安的小平洗尘呢!这么大的雨肯定是“老人家”为家乡带来的甘露……一场不期而遇的雷雨,一种偶然巧合的气象,却引出深切怀念小平同志的乡亲们各种各样美好的遐想。
记:您曾创作过郭沫若、杨靖宇、巴金等名人雕塑,写实之中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似乎成了您的创作特色。此次创作也不例外,您是如何在创作中将两者进行结合的?
李:创作邓小平雕塑,必须要体现他的个性,不能仅仅想到他是个伟人,是个领袖,是个受人民歌颂的人,而首先要将其作为一个“人”来刻画。就像我曾经创作巴金雕像时,心中一直有“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的创作理念。塑造陶行之塑像时,因为他是一个教育家,一丝不苟,因此我的表现手法也非常细腻,细致入微,但仍可看出是我的创作风格。很多时候,我会将作品人物的眼睛处理得很模糊,甚至将人物内眼角虚化,虽然也曾招来很多非议,但所有这些都是符合造型艺术规律的。此次邓小平眼睛的塑造也是如此,我曾看过几张邓小平在北戴河坐在藤椅上,远望大海的照片,目光深邃。邓小平爱海,有着海一样的胸怀。因此,创作中我就极力表现了一种没有聚焦,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目光。
记:最近在忙些什么?
李:近期在中华世纪坛塑造一个穿着中山装的小平石雕形象,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浮雕墙的收尾部分,大概10月份完成。接下来会为中央党校塑造《毛泽东与人民》的雕塑,表现了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同几个农民讲话的场景。(记者 孙玉洁)
来源:2004年08月26日 中国文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