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军8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刻,中国书协副主席申万胜正在为11月即将举办的个人展览潜心创作。他于军旅生涯中长期负责文化工作,尤以书法用心用情最甚,形成了浑厚高古的独特书风。对于书法风格与军人身份之间的关系,他也颇有思考。记者近日对这位全军书法的指导者和带头人进行了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上世纪60年代进入部队负责文化宣传工作,至今已经有40余年,特别是1999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和担任中国书协副主席职务,为部队文艺特别是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您认为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部队书法呈现出哪些特点,对此您有何评价?
申万胜(以下简称申):部队的很多书法活动都是和社会上特别是中国书协的活动紧密结合的。我们部队的很多活动,包括全军的书展,都是在中国书协的支持下完成的,我们办的各种培训班也都请中国书协的书法家进行讲授。部队还在中国书协推进的“中国书法家进万家”的活动基础上,推行了“书法进军营”活动,部队的书法家结合部队的情况,让书法走进军营,为部队官兵服务,所以部队的书法活动,领导很重视,官兵也很喜欢,大家都把书法作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文化活动来开展。通过书法活动的开展来提升官兵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位,特别是通过书法作品来促进部队的团结,干部战士在一起交流和研究书法,他们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领导懂点书法,到基层去就很容易和士兵接触、接近。为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无论在任何条件下,在野外训练、在部队营区,甚至几十年前的作战时期,部队都长期坚持书法活动的开展,部队里现在也涌现出很多有作为的中青年书法家,部队书法已经形成一个团队力量,在最近的全国大展中解放军系统的实力都是排名靠前的,在中国书协各个专项艺术委员会中任职的也有很多是部队的书法家。中国书协的400多名部队会员分散在部队的各个系统和基层,他们都是开展书法活动的骨干,为不断出人才、出成果、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发挥着特殊作用。我作为军队的代表参加中国书协的工作,也有义务来推动部队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在我们军队要搞许多活动,除了进行基层军营的慰问外,我们在下半年将会举办全军书展,并且为12月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书展开办部队内的培训班,邀请书法专家们对部队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作品进行会审,进行点评,大家一起来“攻关”,提高送选作品质量,并在根本上提高创作实力。各部队也都立足当地,开展纪念建军80周年的活动,其实有的部队这些年在书法氛围的营造上已经做得很不错,比如吉林军区就办了内部报纸《北疆书法报》,为官兵的创作提供展示平台;同时中国书协为军队老干部的书法创作活动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各地和各部队的书法创作活动都非常活跃。
从书法活动方面来讲,我们注重提高军旅书家的综合素养,努力创作精品,这些都和全国的书法创作方向是一致的。但部队书法家也有自己的特性:大部分书法家都是业余的,他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一边工作,一边兼顾业余创作,当然也有在大军区专业创作研究室任职的书法家,但数量比较少;很多都是在基层工作,当文化干事等,同时也在搞书法活动,立足本职,结合本部门的工作来进行书法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书法建设更多地为部队工作中心服务,把书法的学习创作活动纳入到部队建设的轨道当中,围绕中心,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艺术活动,并非散兵游勇式的个人创作,而是有组织地、有序地进行活动,这是体现得比较明显的特色。
记:从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讲,您是如何理解部队所具有的严谨守纪的特点和艺术创作所要求的自由创新之间的关系的?
申:我认为,任何艺术都需要自由创新,艺术家没有内在的激情和内在的创造力是搞不出好东西的,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也是这样。对于部队的艺术教育来讲,在艺术上要有特色,讲求创造力,体现创造个性,而部队的特殊性又要求部队内的文艺工作者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其实是统一的。从我们国家大的文艺政策来讲,文化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就是说我们创作的是要与时代精神、时代脉搏、时代步伐相一致的作品,所以我们看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经典作品,都能在提倡主旋律、反映时代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思考和探索。主旋律包括积极向上的、昂扬的精神,以及丰富的形式,我们的作品要能激发人们前进,给人以力量。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一定会在这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提到多样化,就是要百花齐放,表达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性,包容各种艺术上的探索,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脸谱式的,而是要看艺术家能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艺术是个性化的,要提倡艺术家有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面貌,以及自己独有的形式。这就需要张扬个性,发挥创造力。越是百花齐放,越是高扬自由创造力,就越能在反映主旋律、反映社会生活上更有活力。所以我在军艺的时候一方面要求学生和老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主旋律,要用我们的作品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又提倡大家发扬艺术特性,给大家创作自由,在艺术的风格样式上提倡多样化,对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也都可以进行研究和探索。因为艺术上完全模仿别人,亦步亦趋,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它们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恰恰把握好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出精品。
记:您在建军80周年这一特殊的时刻,计划了哪些创作活动?
申:我在11月份准备在中国美术馆搞一个个人书展,通过书展总结一下自己几十年学习书法的创作成果,同时与军内外的书家进行交流。我的书展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追忆前贤,书写李白、杜甫、王维、苏轼、岳飞等人的边塞诗、军旅诗以及历代经典名句;另一部分是我的自作诗;还有一部分是临摹的经典作品。这算是对自己几十年来学习创作书法的一个总结,也是向大家进行“汇报”,现在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作品。
记:您的书法呈现出厚重质朴的艺术风格,您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军人的身份是否有内在的联系?您是如何考虑在学习传统的时候注重从明清书家的作品中得到营养的?
申:我的书法从美学上来讲重厚度,要有力度,军人是顶天立地的,厚重也是军人的一种气质,不能轻飘飘的,我不大欣赏平滑的东西,所以我在书法创作上讲求厚重,有一种历史感、沧桑感,追求线条的凝重、枯涩,它反映的是一种力量,所以我的作品不太反映点画的架构,而是想要一种平实无华气质的自然流露,体现“枯藤老树昏鸦”的感觉。书法本身就是文化的积淀,要从气势上、表现上、线条造型上表现大气和大度。我这次展览的作品大都是八尺以上的大幅作品,以此来表现我的个性: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这是我学习和追求的风格和面貌。厚重博大、雄强刚劲的意境我是希望通过努力来达到的,但离这种境界还差得远,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探索和追求。对于怎么看明清书学的问题,我觉得中国书法从上古就发展出帖学一路和碑学一路,在明清这两种书法创作的思路和面貌能达到交流和共融。像乾嘉时期的一些书法家重新振兴“碑学”,兼用碑和帖的用笔,广泛采取它们的优长,我之所以从明清书法入手,也主要是想从两个方面提炼出自己的面貌,碑学的一路的雄强博大、厚重刚劲,和帖学一路的柔美文雅、轻灵飘逸,我都要学习,从中融进自己的思考:我在用笔用墨上碑的痕迹比较多,在造型和线条上也吸收了很多帖的“气象”。我想书法不仅仅是碑学、帖学两种“道路”的交流,它的核心是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是书法创作者应该有的情怀和胸襟。
记:您作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和上一届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是如何思考书法在对青少年的审美修养和部队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的?
申:书法给人审美的启迪。书法看起来很简单,它是以笔墨为核心,以汉字为载体,以线为造型手段的艺术,它的基本要素就是线条,笔墨和纸的结合,看似简单,但它可以呈现千变万化的状态,造型的基本要素、美学当中的基本原理在书法里都有体现,这里面深藏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哲学思想,所以它可以表现出雄强刚劲的力量之美,能够表现出小桥流水的柔弱之美,可以表现风花雪月的文人式情感,也可以表现踌躇满志的英雄式情怀。但身为军旅书家,主要体现的是阳刚一面的情怀,所以我们看毛主席写《念奴娇》,有大气魄,大心胸,从中表现共产党人在传承过去的历史基础上创造新的辉煌的历程,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来观照历史,放眼未来。书法用它很简单的一黑一白的颜色和线条造型来带给人们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看似简单,但它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精神是无穷的。从书法当中体会和感悟美学的精神、感受书法的文化意义,这对丰富部队的文化生活和构建和谐文化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书法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也是重大的,我们是写汉字的国家,汉字本身是美的载体,从它身上能生发出美的意义,开展书法活动和书法教育,要让青少年知道汉字不仅仅是记载语言的工具,而且是传达美的工具。对青少年进行书法文化的教育,进行书法文化的认知,进而传承书法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军旅书法家也是社会一分子,也要引导青少年从书法入手来认知中华文化,有动力才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从而形成文化上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