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戏剧。戏剧可以宣教、娱乐、治疗、挣钱……思想家、政治家、道德家、商人和一般民众,对戏剧艺术有着不同的期望。但在多元并存、歧义丛生的各色各样戏剧之中,那种认真质疑历史、拷问灵魂、追索人生意义的神圣戏剧,将永远是人类生存的精神灯火!”出生于香港、曾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的林克欢的这段话,表达出他对话剧的执著追求。值此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这位戏剧评论家对香港话剧的叙述显得轻松随意,就像聊着家常,带着天然的亲和。
契机:“身份”反思引发的话剧繁荣
林克欢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中国话剧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当代话剧的发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一个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他说,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前后,内地和香港都经历了重大的社会震荡和巨大变化,其中内地是“文革”结束,社会进入了经济转轨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香港则因为中英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而进入了一个十几年的回归过渡期。
在林克欢看来,香港人真正有了香港意识实际上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中英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后,香港人突然面临了一个严肃的身份认同问题:我是什么人?香港人是什么人?香港人是中国的香港人,还是香港的中国人?或者什么都不是?这些问题在香港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深刻的反思,并且体现在他们的话剧实践中。在此背景下,香港话剧产生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被人们称为“97剧”,出现了百年来香港话剧发展史上一个罕见的繁荣期,涌现了进念·二十面体、沙砖上等激进的实验剧团,以及《我是香港人》、《花近高楼》、《香港考古故事之飞飞飞》等一大批优秀话剧作品。
场景:多元文化中的顺利转轨
转进90年代,整个表演艺术的生存环境与艺术生态变得严峻起来。几乎没有艺术表演团体能够摆脱商业经济的压力。许多话剧导演以明星为卖点、与商业同盟,在消解传统的同时也消解了自我。但香港的情形很有意思。林克欢认为,香港的文化非常特殊,其魅力不在精深,而在它的多样性、多元化。
依据这样的文化氛围,林克欢觉得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起来的香港戏剧,挪用流行文化的各种要素和营销策略,一直是许多剧团吸纳观众、扩大影响、增加票房收入的不二法门。香港的先锋话剧跟通俗话剧通常也混杂在一块。他说,如果要在香港找纯粹的先锋话剧,那会很难找到。即使最先锋的剧团,他们也会请明星、歌星,剧作中也会夹杂着大量的怀旧歌曲、舞蹈,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无厘头搞笑等等。在非常严肃、具有很强探索性的剧作中也是如此。最近几年,探索性的小剧场演出越来越少,连老牌的先锋剧团进念·二十面体也与市场全面结盟。另一个近年风头正旺的剧团——剧场组合,从2004年至今,凭借詹瑞文表演的两出独角戏《男人之虎》、《万世歌王》,创造了演出过百场、收入超千万的商业奇迹。
在香港人看来,消费文化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一切都是消费。即使实验性、先锋性的戏剧,也都是一种消费。因此,在消费时代到来时,香港的话剧非常自然就转换过来了,也非常自然就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林克欢觉得,非常可贵的是,许多香港话剧艺术工作者在这些消费戏剧里面,保留了各种各样探索的精神。也就是说,香港的消费文化、娱乐文化跟实验戏剧、先锋戏剧是融合一体、合二为一的。不像有些商业话剧,纯粹搞笑,笑完就没了,它们也让人笑,但笑的背后有思想的内涵、思想的语汇在里面,而且探索的步伐也很大。
蓝图:在多样合作中回归人文探索
林克欢说,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大陆和香港基本隔绝,造成内地只有如曹禺、洪深等少数剧作家在香港稍有影响。林克欢说,有些香港早期的剧作家,或者在广州接受教育的剧作家,还会用普通话写剧本,上世纪80年代后的剧作已基本用粤语写,舞台上也讲粤语。同样是用中文写的,因为他们是按方言读音写出来的,不懂粤语的人是看不懂的。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后,香港产生了一批非常好的“97剧”,而且这股势头一直持续到香港回归后。林克欢表示,上世纪90年代,当消费的喧嚣席卷时代时,香港的话剧却有了某种程度上的人文回归。恰恰在我们从许多生活现场撤退的时候,香港的剧作家在关注民生,也在关注政治。正如香港的剧作家潘惠森所说的:“当喧嚣的锣鼓过后,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到在非常发达的商业社会里,那些未曾发声的老百姓身上,也就是关注底层的老百姓,他们能像昆虫一样活着,活得那么顽强。”
凭着多年来对香港话剧的熟稔,林克欢对其发展抱着近乎固执的信心。他表示,目前,商业大潮的影响使得香港话剧经历着“大洗牌”,但在坚持艺术探索、关注民生,同时谋求与内地话剧院团的合作等方面,香港的话剧艺术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今年“相约北京”的活动中演出的话剧《包法利夫人们》,导演就是香港非常有名的先锋戏剧导演林奕华。在一些经典剧作的演出上,为了更好地阐释和重新演绎它们,许多香港剧团也正探索着跟内地的合作,包括去年香港话剧团带来的《新倾城之恋》,包括他们跟国家话剧院合作的《半生缘》,都是这种探索的一部分。林克欢说:“我相信,香港话剧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