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香港培养艺术人才我们重任在肩——香港演艺学院校长汤柏燊访谈

http://www.cflac.org.cn  2007-7-3  作者:冉茂金 孟祥宁  来源:中国文联网
 

香港演艺学院校长汤柏燊近照 本网记者 孟祥宁 摄

  如果用一座学院来代表香港的文化特质,香港演艺学院无疑是非常合适的。香港演艺学院于1984年成立,本校坐落于美丽的湾仔海边,是香港地区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艺术、舞台科艺及电影电视的专业教育、训练及研究的高等学府。学院现设舞蹈学院、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音乐学院、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和中国戏曲课程,提供相当于内地专科到硕士的演艺专业教学。现在学院共有700多名学生、80多名全职教员和470多名兼职教员。

  年轻、动感、包容性强,虽小巧却又综合很多学科,中西交融,活力日盛,香港演艺学院正在蓬勃发展。适值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学院喜扩校舍,于6月28日举行了伯大尼分校的开幕典礼,本刊记者亲临现场,分享了他们的喜悦。在27日和29日分别举行的第21届毕业典礼上则洋溢着演艺学子学有所成后的欢欣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作为香港最具实力的艺术教育学府,成立20多年来,香港演艺学院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为香港的艺术及艺术教育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特对校长汤柏燊进行了专访。

  教学中心:学以致用 重视实践

  也许是深受香港人务实性格的影响,香港演艺学院最为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学院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及训练学生成为有高度专业水平的艺术表演者和演艺专业人士。为达到此目标,在课程设置上,表演和制作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艺术创作,提高艺术造诣,而非仅仅做一个观察者谈论艺术而已。因此,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有很多公开表演及实际制作的机会。

  记者:作为香港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艺术、舞台科艺及电影电视的专业教育、训练及研究的高等学府,能否简单介绍与自我评价一下学院对香港演艺事业发展所作的服务与贡献?

  汤柏燊:可以说我们是香港演艺人才的摇篮。我们学校开设的课程既有普及性的,又有深造性的。我们主要提供学士至硕士程度的演艺教育和训练,为香港和其它地区培养高精尖的专门演艺人才;同时我们开设普及性的教学课程,主要面向社会公众,引发公众对艺术的兴趣,丰富和提升本地区的文化生活。比如我们设置了很多周末的儿童班,希望从中发现具有潜力的艺术人才。还有,在香港的许多文化事业发展中,都有我们参与的身影,我们为政府的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专业意见,近年来政府也比较重视我们的意见。比如,现在计划用10到20年的时间在西九龙规划一个艺术城,演艺学院的很多师生都在其中的专业委员会里面,参与讨论。我们的专业咨询不仅限于香港地区,我们也参与了上海世博会的方案规划,提供一些咨询。我们还积极通过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推行使香港成为艺术中心的政策。现在,香港政府官员外访,常常要带我们的学生前去表演节目。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演艺学院代表着香港的文化。

  记者:香港演艺学院特别重视校外推广活动,请问这对学生的演艺才能带来怎样的促进?

  汤柏燊:我们认为学生从实践中才能很好地学习到艺术创作,并不是仅仅旁观艺术、谈论艺术而已。我认为在提供训练、教育及研究的同时,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我及与社会接轨,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公开表演及实际制作,这些发展可以使学院更具时代气息与活力。我们学院的学生还前往不同的中小学协助教学,他们从中能明白教学过程及手法,增加学生作为教师及艺术家的经验。

  记者: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学院举办了哪些活动?

  汤柏燊:我们举办了专场音乐会,部分学生还被邀请参加了政府举办的一些庆祝活动。

  教学方针:多元并蓄 中西交融

 演艺学院的教学方针反映了香港多元文化的特色,中西方艺术并重,传统与现代风格共存。其教职人员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反映了中西交融的特色。

  记者: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包容性特征明显,香港演艺学院在教育中也倡导尊重中西文化传统、展现香港独特的文化多样性,请简单介绍一下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这种追求的?

  汤柏燊:香港演艺学院是一所全面的表演艺术学府,其课程不但包含不同艺术范畴,也具有丰富的中西文化特色,使学院在同类学府中别具一格,也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方便地使用东西方的艺术元素,在同一个作品中呈现出既有东方元素又有西方元素的东西,很有特色。在西方的艺术院校中,几乎没有我们这样的做法。

  我们常常在思考,演艺学院到底是中国的,还是亚洲的?演艺学院如果要成为孕育艺术及文化的中心,我们需要发展更多元化的课程和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学生,让新思维相互结合,碰撞出火花。因为香港是一个融汇不同文化的城市,这个特色应该是我们学院长远发展的方向。处在这样一个城市也让我们具有很多优势,我们必须吸引跨地区的师生并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尊重他们所带来的不同文化,在教学中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同时,我们还将世界演艺领域的顶尖人才引至学院,授予他们荣誉院士或荣誉博士,以增强演艺学院在国际间的竞争力。比如,在最近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我们就授予了江志强、徐克、郭菲特·舒茨、王次炤等先生荣誉博士和荣誉院士。这也能够引导和激发在校学生的动力。

  记者:也就是说演艺学院不仅仅是立足于香港,更是放眼于世界。

  汤柏燊: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也要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标准达成一致。国际化发展也一直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积极与国外和内地的专业学府展开学术合作与交流,比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澳洲国立音乐学院、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等。每个学校各有长处,我们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在刚刚过去的6月中旬,我们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签订协议,举办了茱莉亚国际大师班及音乐会。这里面也有内地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参与,共举办了超过30场的大师班及音乐会。香港演艺学院音乐专业学生与国内音乐专才一同分享了西方音乐的精髓,举办得非常成功。这同时也是用音乐为香港回归10周年献上了一份祝礼。

  面向内地:更多交流 更快发展

  回归之后,广阔的内地为香港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除了便利而又频繁的演出交流之外,香港演艺学院也开始吸收内地的生源。本属同源的文化血脉在这里汇聚,然后一同为艺术鲜活的生命而涌动。这些更多、更紧密的相互交流,让香港演艺学院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记者:香港演艺学院的建制与内地院校是不一样的,采用的是通行的校监及校董事会的建制,请问这样的建制对于学院的良效运行有怎样的作用?

  汤柏燊:就学院而言,校董事会负责监管学院的教学及运营,校长负责学校的具体管理,这种监管与管理分立的制度是有效的,校董事会具有掌舵的作用,校长则负责主要的学术及行政决策。

  记者:香港回归后,香港演艺事业与内地有了更紧密的关系,请简单谈谈香港演艺学院所感受到的这方面的变化。

  汤柏燊我们的学生现在需要对祖国有更持续、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与他们修读学科和行业有关的地方,因为他们最终都要走出香港,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面向整个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因此要在这方面做好准备。

  记者:香港的大学纷纷开始向内地学生敞开大门,这当中体现出香港高等教育与内地教育联动的趋势,香港演艺学院的招生也开始面向内地学生,请介绍一下今年香港演艺学院在内地的招生情况及今后面向内地招生的规划,与内地演艺专业院校和演艺界的教学与学术交流合作又是怎样的?

  汤柏燊:我们香港演艺学院连同本地其它一些高校参与面向内地招生,这是国家教育部所认可的。我们的初步计划是先在北京、上海及广东等地招生。所以我们参加了上海及广州的教育展览会,舞蹈学院及戏剧学院分别于上海和广州对考生进行了面试。当然,我们的选拔是很严格的,要求英语比较好。因为受到现行政策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机会大多数提供给本地的学生,外地生源只能占整个学生数量的四分之一。另外,演艺学院内的个别学院也积极与内地专业院校合作,我们与国内多所知名学府都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们觉得内地的很多学生条件很好,比如舞蹈专业的学生,无论男女,在外形条件上就很优秀。现在面向内地招生的专业主要是音乐和舞蹈,其它专业分配的名额则比较少。

  记者:我们看到香港演艺学院的师生曾参加过内地的桃李杯舞蹈比赛并获奖,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参加内地的其它演艺活动吗?

  汤柏燊: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内地和海外的各种艺术活动和比赛。除了舞蹈方面的比赛,我们的学生参加了中国大学生电影节、全国青少年大提琴演奏比赛、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等。我们电影电视学院学生的作品在去年获得世界各地影展的邀请展出,当中有学生电影节,也有世界著名的国际级影展。其中一些影片表现良好,夺得大奖。

  展望未来:培养新军 接轨国际

  与国际标准接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专业学府,这是演艺学院的追求,更深地参与香港的文化建设,这是演艺学院的目标。

  记者:艺术教育在当今中国越来越普遍,除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很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而社会上的各种艺术包括演艺培训机构也很多。请谈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的艺术教育需要秉持什么样的精神?

  汤柏燊:作为培育21世纪演艺专才的专业学府,我们需要思考现今社会期望艺术工作者所具备的素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塑造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舞台科艺的生力军,让他们有能力立足于这个急速多变的时代。因此,我们演艺学院已经由学习、收益及盼望,改为学习、学习及学习。我希望我们能永远保持小朋友那种热切追求、发掘新事物的好奇心。

  在21世纪,要怎样才能在表演艺术、影视制作和舞台科艺上有所成就?我认为新的模式已不再是关在彩排室里专注练习,而是与社区融合,与世界各地的优质学府共同探索及发展艺术。我们的毕业生既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他们若要成功,必须要懂得如何面对挑战及掌握机会。他们除了要具备天分,同时要有领导者的信心,而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我们的毕业生能不断扩大其接触面,并不时调节自己的方向,自我增值,他们不只是靠艺术维持生计,而是在艺术中豁出生命。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艺术院校在招生上还是比其它一般院校有更多的困难,毕竟从事艺术非得有过人的才华才能成功,因此很多家长仅仅是把学艺术作为孩子的一项修养,在选择终生从事的职业时,往往不愿意让孩子选择艺术。

  记者:您对于未来香港的演艺事业的前景有怎样的看法?

  汤柏燊:从我们学院的变化可以看到香港社会对艺术追求的变化。以前我们学院是很小规模的、非常专业的,现在不但有最好的专业培训,还有普及性的基础艺术教育。这么多年来,香港在经济方面不断发展,这些变化也会推动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香港是一个中西交融最便捷的大通道,在创意的年代,香港已经开始把成功的创意工业看作是建设国际都会的重要元素。我们感谢香港政府把伯大尼这一地标文物建筑提供给我们作为校园,伯大尼将会是我们电影电视学院的新据点。修复伯大尼,我觉得是标志着香港电视电影的文艺复兴。当然,香港若要成功发展其文化及创意事业,不能仅靠建造艺术品或增添场地,而是应该营造艺术创作的气氛,吸引各地的文化人来港发展及定居,携手打造一个文化之都。

  现在,表演艺术、影视制作和舞台科艺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繁盛时刻,文化艺术行业,越来越有国际化的趋势。我们现在也正在为未来的发展做出一系列计划,积极编制策略报告,思考演艺学院如何稳占演艺高等学府的国际地位,如何吸引充分的资源来维持我们的国际水平。

  演艺学院座落于非常有利的位置,我们要发展成亚洲区内的世界级演艺学府,既继往开来又稳中求变;同时一如既往地尊重中西文化传统,展现香港独特的文化多样性,继承学院过往20年来追求卓越的精神,为演艺专业和社会作出贡献。(本文感谢香港演艺学院副校长、教务长许文超博士及演艺学院公关经理陈蕴会担任翻译)

  香港演艺学院校长汤柏燊教授,英国人,曾被英国首相委任国际教育的智囊团成员。汤柏燊教授于1989年担任伯明翰音乐学院校长,1993年担任达灵顿艺术学院校长及行政总监,自2004年起担任香港演艺学院校长。除了从事学院的管理工作外,汤柏燊教授还是指挥家、作曲家及小号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