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幅展板上,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世纪会谈”的黑白照片映照着“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在旁边的展板上,则呈现了十多张生动鲜明的港人笑脸,他们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但都有着同样的亲切微笑,和同样的对香港未来更加美好的希望。希望何来?或许这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十周年成就展所要呈现给内地观众的内容所在——6月28日至7月17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事处、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首都博物馆承办的这个展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展览共分为8个部分,分别是“香港回归及一国两制”、“经济发展”、“香港与内地的互利合作”、“亚洲国际都会”、“绿色香港”、“文化与体育”、“香港的未来发展”和特设的“香港邮票展”。展览运用生动的文字、精彩的图片、丰富的模型、珍贵的文物和实物展品、有趣的多媒体互动游戏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香港回归祖国十年之后在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和成就,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成功落实的情况,在介绍回归十年来香港取得的业绩同时,也展示着香港未来的发展蓝图。
在那块呈现了港人笑脸的展板上,有着这样的文字:“他们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他们富有文化艺术创造力,他们善于创业、善于经营,他们有创意、有抱负,他们有不平凡的梦想,还有实现梦想的勇气和毅力。香港的骄人成就由香港人共同创造。”香港回归十年来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和香港人的努力密不可分。通过展品和图片,我们就能探寻香港民众在十年之中的奋斗过程、发现香港文化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预想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未来的岁月中即将为自己塑造的崭新形象。
文物“保育”:留住香港的历史记忆
展览现场的数百件展示品中,一组将在7月9日发行的全新香港10元塑质钞票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因为这些小小的塑钞也在暗示着香港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
香港仅有1100余平方公里,土地匮乏,发展压力与日俱增,自然环境因而面对不少威胁。在这一方面,特区政府提出了对自然环境进行“保育”的概念,对于香港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但要保护,在法定图则上订出合适的土地用途地带,免受不自然的发展所影响之外,还要注重“培育”的功能,使公众在注重环保之余能得到审美愉悦,进而扩大自然保育区的良性社会用途。例如,米浦沼泽区附近的后海湾湿地保育区旨在保留现有的自然特色和乡郊用途,香港政府设立了总面积为2430公顷的4个海岸公园及1个海岸保护区,以作保育、康乐、教育及科学研究用途,这其中就包括风景优美的海岸和海景,以及多种有趣的海洋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特别是覆盖全香港土地面积40%的郊野公园,像大榄郊野公园、沙洲及龙鼓洲海岸公园等,它们的任务是保育风景区的环境,并在区内提供一些对环境不构成太大影响的康乐设施,供市民享用。“自然保育”的概念不仅对促进香港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地理条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欣赏及接近自然环境的机会。
除了自然保育外,对文物的保育也是香港在经济迅速发展情况下所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文物保育不单是要将有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保存下来,延续本土历史和地区特色文化,同时也要将这些建筑物用作实际用途,使它们恢复生命力,借以保留旧社区的原有色彩和活力。自新世纪以来,香港的文物保育与“重建发展、楼宇修复、旧区活化”合称为“4R”策略,互相配合及发挥协同作用,来维持推动区内的经济商机、社区活力和环境生机。中环花园道的圣约翰教堂、港仔石水渠街蓝屋、旧湾仔邮政局、中环炮台里终审法院、中山博物馆等具有历史记忆的建筑物都经由文物保育而得到保护和整修。
在香港市民享受“亲近自然、亲近文物”的权利时,他们也积极参与政府带头推行的环评程序,展览的图文资料表明,特区政府于1998年执行的《环境影响评估条例》规定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市民可就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发表意见,进行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估。迄今为止,香港已经批准超过100多宗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在推进环境保育的过程中,香港市民的作用功不可没。
旅游观光:除了迪斯尼,还有艺术节
为庆祝香港特区成立十周年,中央政府决定从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挑选两只2005年出生的年轻大熊猫赠与香港特区。与1999年被赠与特区的“安安”与“佳佳”的“待遇”一样,特区政府会将这一对新赠的大熊猫“乐乐”与“盈盈”交予海洋公园托管照顾,并于7月1日正式与香港市民见面,“乐乐”与“盈盈”将会成为香港旅游新焦点,为香港市民和游客带来新乐趣。
繁华都市、购物天堂、饕餮美食、传统节庆、怡人美景,抑或是照片展示的港人新宠“乐乐”与“盈盈”,哪一个名词能代表香港的旅游业呢?应该说,在香港政府和香港市民的心中,这些名词对于香港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仅就2006年而言,香港旅游业再创新高,访港旅客超过2500万人次,较2005年提升8.1%,入境旅游相关总开支达到1194.3亿港元,较2005年增长12.7%。展览呈现了香港旅游局每年都会举办的多项大型节庆活动,如农历新年花车巡游、香港购物节及香港缤纷冬日游等。在2006年“精彩香港旅游年”,香港旅游发展局特别新增举办一项“传统节庆巡礼”活动,向旅客推广4个传统节庆。同时,2005年9月开幕的香港迪斯尼乐园,在2006年增添3个项目的基础上,于2007年和2008年将会再增加3项设施;而于2004年1月推出、经过吉尼斯认证的世界最大型音乐灯光汇演“幻彩咏香江”,每晚通过维多利亚港两岸33幢建筑物的互动灯光和音乐效果展示维多利亚港充满动感和多彩多姿的一面,为庆祝回归十周年,也将会再有10幢建筑物加入汇演。历史、文化、艺术、时尚、休闲等诸多元素熔于一炉,这才是今日香港旅游业的新面貌和更新的发展方向。
在展览现场,观众们还会看到和以前所了解的香港旅游有所不同的内容:每年3次的大型艺术活动是探访充满动感、富有艺术气息的香港的最好时机:年初举行的香港艺术节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艺术节。今年,在它举办的第24个年头,共有23个非本地艺团和11个本地艺团在香港艺术节演出,包括中国国家话剧院、西蒙诺夫与莫斯科爱乐乐团、韦尔斯国立歌剧院、三藩市爵士乐团、莱比锡芭蕾舞团、莱比锡布业大厅乐团及莱比锡歌剧院合唱团、日本东京新国立剧场、江苏省昆剧院,以及香港本地的演艺精英,汇聚一堂,上座人次超过10万,平均上座率超过97.5%,一次性能欣赏到众多高端文化艺术表演。而夏季推行的“国际综艺合家欢”则主打温馨牌,每年为儿童、青少年及家庭观众提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在内的健康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表演艺术节目和参与式的活动,并且设置工作坊,策划免费巡回演出,成为每年一家大小共叙天伦的亲子艺术活动。到了秋季,香港举行专题艺术节,会特别订制不同的主题,以拓宽香港市民的艺术文化视野,提升香港成为国际文化大都会,比如2001年及2003年的“中国传奇”艺术节以推广中国艺术为目的;2002年、2004年和2006年的“新视野”艺术节以亚洲为焦点;而2005年的“情迷拉丁”和即将于今秋举行的“地中海”艺术节是以世界文化和民族艺术为主题。在艺术节期间,舞台演出、学校巡回演出、展览、户外音乐会、讲座等活动都将有所呈现。
在展览现场,主办方为观众们设置了互动拍照区,让内地观众在代表香港的区旗区徽等背景下拍照留念。从开幕当天起,这个互动活动就吸引了大批观众参与其中。其实随着香港回归走过第10个年头,内地的公众拿着相机,真正走访香港,去感受它的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和时尚文化,才是香港人最愿意看到的。因此,展览展示了香港作为“亚洲盛事之都”,立意为不同类型的旅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经验、满足其更多了解香港文化的心愿。
电影之都:“东方好莱坞”举世瞩目
创意无处不在,似乎是香港打出的特区文化品牌,在展览的多个展区中,都有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展示内容。很多观众都在有关香港国际电影节和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展区前仔细阅读展览说明并拍照留念。在谈到香港的创意文化产业时,电影似乎总是独立于它之外,成为另一种独特的香港文化形象。“东方好莱坞”香港正逐步成为亚洲电影交易中心。每年,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香港国际影视展览、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以及香港影视娱乐博览等活动构成一个文化艺术和电影投资者、片商汇集的平台,香港在协助内地影片踏上世界舞台,和与国际电影公司合作进军内地市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展览用一组数据反映了电影工业在香港的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电影及电视内容输出区之一,2007年举行的香港国际影视展及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共吸引来自30个国家或地区的超过450家参展商;香港也是世界主要的电影制作和发行中心之一。2006年,香港生产影片51部,电影首轮票房总收入为9.7亿港元,其中51部港产片进帐2.82亿港元;绝大多数的香港电影均由本地的制作公司拍摄。
展览显示,在2006年10月行政长官曾荫权的施政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有关促进电影业的措施,措施包括整理政府和公营机构有关电影发展和支持的架构,以及成立一个主要由业界代表组成的非法定机构电影发展局,以加强业界参与制定发展电影业的全面策略。2007-2008年度财政预算中,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宣布即将成立一个新的基金,帮助解决电影制作的融资和人才缺乏问题,并为此预留了3亿港元。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会为香港电影进入新的发展繁荣期奠定基础,这其中有香港政府的关注,有香港电影人的努力,更有许多热爱香港电影文化的观众的热情参与。
公共艺术:广泛融入市民生活
作为七大艺术门类之一的视觉艺术,对香港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容小觑。在这一领域,公众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公共艺术方面,让艺术“逃离”博物馆,融入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展览中可以看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建设交易广场和太古城,就开始注重公共艺术对于丰富城市文化、陶冶市民艺术情操的重要作用,这两个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分别邀请亨利·摩尔和朱铭进行雕塑创作。市政府继而在1987年重新发展九龙公园时,筹划“雕塑径”,邀请当时著名的国际艺术家加入设计行列。上世纪90年代,香港继续发展公共艺术。香港科技大学在1993年筹划“艺术与空间:从雕塑到装置”活动;地下铁路公司1998年开始“艺术在车站”计划,委托国际著名艺术家为机场快线站创作。在新千年到来之时,香港政府成立艺术推广办事处,希望通过各种公共艺术活动,协助市民发掘他们对视觉艺术的兴趣、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提升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展览展示了香港十年来的文化艺术建设,也正在向公众传达着香港文艺面向公众、服务公众的主题。
约1400平方米的展场内,500多幅图片、4个大型沙盘和遍布四周的视听互动设备,使得整个展览现场充满现代感和活力。观众们在互动拍照区流连,在大型沙盘前仔细观看模型演示,在电子显示屏前回答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有趣问题,在互动地图上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短片。很多观众看完展览后,都表示为香港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也祝愿香港的发展越来越好。十年前的7月1日,香港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十年后的今天,“香港特别行政区十周年成就展”希望与大陆的公众分享香港特区成立十周年的喜悦,庆祝“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施。8月至10月,该展将在内地的十余个城市巡回举办,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积极利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所带来的机遇,继续发挥固有优势,以坚定的信心和步伐,为祖国与香港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那块记录着香港人的微笑与希望的展板,也将随着全国巡展而为更多观众所熟知;而“有创意、有抱负”的香港民众希望在世界上“大放异彩”的梦想,以及他们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十年努力,世界已然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