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东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平台,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邢德辉来说,这是他第二次参与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因而对于艺术节的性质与价值有很多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在本届艺术节期间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1998年,您参与了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本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您担任艺术总监,我们很想听听您对艺术节的认识。
邢德辉:现今,西方经济的发达在极大的范围内对东方文明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影响,乃至西方的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也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种不容忽视的现实早已引起世人关注。因此,努力开展经济领域以外的国际文化交流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并为世人所认同。只有尊重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和文化艺术成就,相互学习和借鉴,争取世界和平才不是一句空话。对此,中国政府尤为重视,并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中国文联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为了维护和发展各国具有独立性格和鲜明风格的文化艺术,通过交流促进人民友谊,互相借鉴和学习而架设的沟通之桥。你看看艺术家们在一起时,那种交流与欢快情感完全是自发的,真正的艺术节就应该是这样的。
记者:您觉得这种交流形式能给参与艺术节的各国艺术家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和思索呢?
邢德辉:本届艺术节延续贯彻对“民间艺术”概念的深刻理解,虽然世界各地自娱自乐的多种艺术形式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是传承各个国家和民族特有文化属性的重要方式,但来自人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秀艺术作品,其独立品格和不可替代的鲜明个性,反映着世界不同角落人们的生存状态,记录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历史前进的脚印,闪烁着他们的智慧的光芒,因此优秀的艺术创造总是具有人民性的特征。强化专业艺术交流就是在更深的层面上体现“民间艺术”的本质,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健康的发展,促进人们思考如何发展本国民间艺术。
记者:来自各国的民间艺术家们在苏州的古镇之间演出,这对于他们认识中国有何意义?
邢德辉:中国的优秀团队参与艺术节的交流,与各国艺术家们同台共舞,这使各国友人不仅对中国的历史风貌、民风民俗留下印象,而且通过演出交流可以看到中国特有的人文艺术。数不清的苏州小桥连起来成为了一座宽广的文化交流之桥。苏州市特意创作了既能代表中国、又能代表苏州的《牡丹亭·惊梦随想》献给本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这是一次有意义的艺术实践,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也是举办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意义所在。
记者:我们应该在这种交流中进行怎样的借鉴?
邢德辉:文化交流是潜移默化的事,互相借鉴亦是很严肃的事情。国际民间艺术节,我们要坚持办下去,持之以恒,必将产生积极的反响,从而使中国做出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应有的贡献。来到这里的每个团体都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东西,因此不仅是每个国家相互之间的交流,我们通过这个活动也可以吸收一些最本真的东西。借鉴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不是轻而易举拿来就用,拿来主义不是借鉴。这次选的节目个性比较鲜明,能激发大家潜意识的东西,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