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莎士比亚来到网络时代
—— 网外汉魏明伦与网坛高手姜昆的对谈
康伟
近日,老作家马识途将剧作家魏明伦和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了类比,殷切期望魏明伦能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魏明伦却认为现在是网络时代,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再也不可能产生莎士比亚那样的大剧作家。而姜昆先生则亲自上阵操刀,借助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大力推广相声等传统艺术。网络对艺术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网络时代的艺术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面貌?本报特将魏明伦先生和姜昆先生请进茶座。
时间:2001年12月21日
地点:北京五洲大酒店、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话题参与者:
魏明伦,中国剧协副主席
第七次文代会代表
姜 昆,中国曲协副主席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北京昆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七次文代会代表
康 伟,中国艺术报记者
魏:这是马老的勉励。现在可以是小说家的时代,但不是戏剧家的时代,更不是出莎士比亚的时代。因为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人们的欣赏习惯、审美习惯、生活节奏可以说已经面目全非。现在要么是室内艺术,要么是广场艺术,这两种形式都大受欢迎。以前的观众是天天坐在舞台下看戏,现在是天天上网吧。一天不上网就不行,就难受。因此,如果莎士比亚活到今天,也只能天天上网吧。
姜:我认为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各行各业都应该拿起这个工具为自己服务。我搞中国相声网,主要考虑到中国相声是面对最广泛的大众,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与网络之间有一个天然的联系。现在是用网络听相声,以后发展宽带,还可以用网络看相声。在这个基础上,我把网络与相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我觉得网络给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艺术家应该是对时代的发展具有敏锐触角的人。网络如今是一种时尚,你们一个是具有变法精神的剧作家,一个是网络公司的负责人。你们对待网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姜:网络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与工作相伴随的东西。你可以利用它来发信、统计材料、寻找素材,但它更是一种休闲文化的载体。很多人是在休闲的时候在网络上寻找精神的绿地。各艺术门类可以利用网络空间大展宏图。当然了,网络现在与老百姓离得有点远,但最根本的是与文艺工作者离得很远。我的中国名人网找很多艺术家上网聊天,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向艺术家普及网络知识,告诉他们网络并不神秘,不要害怕网络,网络其实很简单,不要像我们的爷爷奶奶当年拒绝动录像机、录音机那样。所以我觉得,应该首先向艺术家普及网络,避免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网盲,然后才谈得上网络对艺术产生怎样的作用。
魏:我不懂电脑,也不懂网络,从不上网。我的电脑都是我儿子在折腾。我认为网络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肯定还会改变更多人的生活。那它会不会改变我的生活?这个问题还真是说不清楚。但我想没必要害怕。
姜:看来我得给魏明伦扫网盲。现在上网有一个经济问题。设备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我想最根本的还是没有意识到网络的好处。网络是工具和创造力的结合。就像以前我爸爸说买电冰箱干什么呀,又费电,又得买东西往里放。可现在谁都离不开电冰箱了。网络也是同样的道理。接受新生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记:魏明伦先生承认自己对网络的陌生,承认现在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难道就不怕别人说你是靠戏剧成名,却要在戏剧处于非黄金时代的时候当一个逃兵?姜昆先生如今是网络从业者,你认为网络对相声这样的传统艺术究竟有何帮助?
魏:我已经60岁了,本来该退休了,可是不让我退休。这说明我不是逃兵,哪里有60岁的逃兵?应该说现在是我享受成果的时候。再说了,虽然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但戏还是得演、得看,好戏还是有。而且,我虽写戏少了,但并不能就此说我是戏剧的逃兵。我认为我对新时期的戏剧做出了贡献。从我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编剧主将制,代替了角儿制。历史上,人们只知道关汉卿,但不知道他的作品是谁演的。谁说剧作家一定要在幕后?关汉卿在幕后吗?王实甫在幕后吗?汤显祖在幕后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姜:我今年准备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推出一个名叫《网络相声》的相声,素材都是从网上来的。网络上的素材可以说集众家之优长,集社会之精粹,比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要精彩得多。
记:距离网络很远的剧作家魏明伦面对网络时代的戏剧现状时是否有点失落?陷在网中央的姜昆在网络泡沫中是否有点烦?
魏:我不失落,我从来也不失落。我一直在翻新,一年思路不断。我并没有离开戏剧。我写了一篇《川剧恋》,现在已经收入了中学教材,成了中学生的辅助读物了。文章中说:一百次说要改行,一百零一次恋恋不舍。川剧对我来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姜:我的网络公司还在坚强地活着。为什么是坚强地活着?因为网络泡沫使很多人承受不了经济的压力,有的奄奄一息,苟延残喘,有的已经倒闭。我并不比大家好许多,重要的是我的网络公司现在坚强地活着,并且办得有声有色。在网络泡沫的时候我并没有大量地烧钱。在困难的时候,我也不像别人那样承受不了网络经济的低潮。我对网络时代,对我的网络公司充满信心。
记:传统文化如何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魏明伦先生被称为“鬼才”,你有什么怪招?姜昆先生现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你对此有何举措?
魏:我经常出怪招,在这个问题上我会出什么怪招?我自己也把握不住。能说出来恐怕就不能叫怪招了。但我想提一条,那就是不能“忘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千军易得,一本难求”。有了好本子、好编剧,其他的都好说。另外,不仅要让自己与时代同步,还要走到时间的前面。因此有人说我是“超时而进”,有人会说,公鸡本来五更才叫,可他三更就叫了。
姜:过去认为只要把活动搞起来,热闹一点,就是有了成绩,就是繁荣。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我提出了“名副其实、真做学问”的方针。有人提出了请一些著名的老艺术家来当特约研究员,想法很好,但被我否决了。表演艺术家就是表演艺术家,研究员就是研究员,绝对不搞花架子。网络时代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因此,要把曲艺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圈内圈外结合,国际国内结合,几个人搞什么研究?
记: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了。新年有什么新打算?
姜:办好网站,组织好曲艺研究。
魏:现在正在排《好女人坏女人》。下一步还打算写两三个戏,并且想写一些杂文。可以说我这一辈子写了好几十个戏,成功的应该是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后,写了几个大戏,每个戏都成功了,再写几个戏,凑够一打就可以了。这一打是成品,可以见客的一打。然后我就可以养精蓄锐写些杂文。我一直对杂文有兴趣。而且我知道自己有潜能还没挖出来,我现在也发表了一些杂文,也有一些影响。至于碑文,那是我的第三产业,要少而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