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所以都有自已向往的生活方式。但是事与愿违,我们常常并不满意自己的处境,在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现实往往与梦想背道而驰,那么如何愉快地对待工作,就需要从心理上接受这个工作,我个人认为工作状态有三种层次:第一层次,你的兴趣正是你所从事的工作,比如,喜欢音乐,做了音乐家,喜欢田园生活,做了农场主,你为工作所做的一切努力正是你的追求,你为理想而工作,即便没有丰厚的回报也心甘情愿;第二层次,工作枯燥乏味,但能带来高额的报酬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付出便有回报;第三层次,工作是谋生的手段,为了生活需要一份工作,工作的价值意义关注度降低,工资待遇关注度上升。但是,无论处在哪个层次,无论是兴趣、高额的回报还是谋生的手段都必须好好工作,必须珍惜自己的岗位。第一种为理想而奋斗,所以要珍惜;第二种,为高额的回报而奋斗,所以也要珍惜;第三种,为了生活本身而奋斗,所以更要珍惜。那么在接下来,当我们带着感恩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岗位时,首要的问题便是职业定位,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职业阶段,而所处的职业阶段将会影响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对于职业的理解。一般来说,一个人可能经历的主要职业阶段有:(1)成长阶段(0-14岁)。在这个阶段,在家庭、老师、同学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开始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建立自我概念,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开始了最初的现实思考。(2)探索阶段(14-24岁)。个人试图将学习、理想和教育相匹配,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逐渐缩小了自己职业选择的范围,并作好了工作的准备。(3)建立阶段(24-30岁)。这个年龄段最具创造力,会确立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职业,开始第一份工作,如果有了现实中成功或失败的真实体验,也许时会放弃原来的工作定位作出工作调换。(4)稳定阶段(30-45岁)。这时候,职业目标基本坚定并有了明确的职业计划,比如明确的晋升目标,必要的培训教育等。但也是一个充满了挫折和改变的阶段,面临着对自身能力评价以及重新需要考虑的事项(比如变换工作、重返学校读书等)。(5)维护阶段(45-60岁)。许多人在这个阶段已经创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单位的元老,凭借积累的经验,进入了简单的维持以保住位置的阶段。(6)休止阶段(60岁以后)。职业生涯结束,这个时候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打发原来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年轻人通常处于第三阶段,就是建立阶段,最重要的是创业,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从事的岗位有见解有想法,思考这个职业环境对个人的要求和期望是什么,如何使自己在单位中脱颖而出,
避免工作中的思想麻木。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在对全球诸多没有想法的职业人士做了心理调查后得出结论:很多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死了,只是等到七八十岁的时候才火化。所以,就像任何产品在市场中要有其特色的定位和卖点一样,在职者必须展现自己的价值和成绩才能受到认可。也就是说要树立职业化精神,所谓职业化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作为文联系统的工作人员,应该深刻理解和热爱岗位,不计私利、勤奋工作,为艺术家服务、为倡导先进文化服务。正如肯尼迪先生就职演说时的一句话:不要问国家能为你提供什么,而先要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
(作者为第六届中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美协办公室副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