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莉(河北省石家庄学院副教授、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获得者):我的文章《汪曾祺小说“改写”的意义》能够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倍感荣幸。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是人类智慧的承载者,他们的文字魔法般隐喻着人类生存的秘笈,隐喻着世界无限的奥秘,隐喻着人生跌荡的启迪。所以,我一直以朝圣的心情阅读着优秀的文学,品味着卓越的作家,破解着这些美妙的秘笈,并且还试图将我的所得行诸于文字,期待和更多的人一同分享。
对于汪曾祺先生的阅读和品味尤其如此。汪先生的作品初读如饮水,再读类啜茶,三读似品酒,回味悠久绵长。这种回味使我不得不联想到中国文学史甚或文化史的流程,不得不联想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而这种联想,越发让我认识到汪先生在20世纪文学史中的独特性,也更加理解他平淡而谲狂的内心世界,更加钦佩他温柔而倔强的精神持守。
不可否认,今天已经远远不同于以往,今天的文学也已经有了崭新的形式。但无论生活怎样变化,文学的形式怎样变化,文学始终是对于人类精神的叩问,对于生存困境的思考。甚至还可以说,恰恰是日新月异的生活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和叩问的角度,给了我们崭新的命题。所以,文学的根是永远不会变的,文学评论的根也是永远不会变的。
如果作家和评论家能真正虚静守一,面对生活、叩问心灵,高山流水就绝不会只在想象中出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始终用心灵感受生活,用心灵感受文学,这是我继续文学评论工作的惟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