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民生话题该如何叙说
http://www.cflac.org.cn   2007-12-11   作者:   来源:中国文联网
 

  民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毋庸讳言,我国的当代文学对于民生的关注度还不够,但是近年来情况有了变化。我查阅了这一年多来的一些文学刊物,有一批民生题材作品涌入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作家们民生意识的复苏,是文学界一种可喜的现象。不过,其中似乎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我所看到的小说中,有反映矿工生活的,也有反映农民生活的,还有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所写的都只是物质的层面,没有写出精神的层面。也就是说,它们只写出了物质民生,而缺少了精神民生,这是不完整的民生。

  或许,有人认为矿工民工的物质生活尚且难以得到满足,哪里还奢谈精神生活!其实不然。精神生活并不是一种奢侈品,它和物质生活一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公民权利。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民生的“生”,不是生存,而是指生活。我们国家所关注的并不是简单的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物质”内容的生存问题,而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内容在内的生活问题。从这一意义上看,一些作家的见识显然是短浅了些。

  每一个时代都有民生问题。现在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民生和历史上的民生大为不同:一方面,它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不但有配套的政策措施,而且还有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它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内容。我们的作家应该很好地把握时代的特征,把握时代的情绪。但我们的好些作品并不如此。作者们的情感往往等同于作品中的人物,全篇作品弥漫着一种无奈的情绪。这不由让人疑虑,这是我们的时代吗?

  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使命是通过塑造人物,特别是典型人物来反映生活。看看那些现实主义名著,无一不是因为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而成为经典的。而我们现在的好些作品,既无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人物刻画,又无西方现代派的思想内涵。作品里的人物虽然有感情,有脾性,但没有个性,更谈不上典型。一句话,没有刻画出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认为首先是创作动机问题。创作的冲动应该来自于生活,从生活中产生灵感。其次,我们的作家应具有全球性的视野和历史的视野。再次,作家应与群众心相通,但不能等同于一般群众。(刘江为广西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