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风催开了电影百花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30     作者:朱小鸥     来源:中国文联网

  12月26日,由中国文联离退休干部局和中国艺术报共同主办的亲历中国文联改革开放30年老同志座谈会在京举行。图为原中国影协《中国电影家通讯》副主编朱小鸥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国文联网 孟祥宁 摄

  电影的复苏唤起了审美意识的觉醒。

  摆脱“文革”十年的桎梏,改革开放的精神如怡荡的春风,催得原本荒芜的电影园地一夜间影片如花儿般怒放。渴望看电影的人们久旱逢甘霖般地涌向中国影协的放映厅——确切地说,那还称不上放映厅,当时中国影协还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只是借居在新闻电影制片厂几间办公室里,其中两间15平方米的房子拆开隔离墙,挂块不大的白幕,一架放映机,电影就开放了。中国的、美国的、法国的、意大利的、前苏联的、德国的……电影如一扇扇窗户,最早、最直接地打开了封闭的空间,让人们看到电影原来可以如此姹紫嫣红、流光溢彩。

  还是这间简陋的放映厅,几张办公桌一拼,就成了研讨电影流派、交流创作心得、争论不同看法的活跃课堂。“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观念的碰撞,学术的交流,使电影理论沉寂和贫乏多年后,让大家开始看到理论的曙光,点燃了希望之火,激发了、滋养了电影的创作。新片风起云涌般涌来,那真是电影的复苏、发展、创新和开拓,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电影人很少有人没提着拷贝到中国影协放电影、看电影、研讨电影。

  为了提高观众的电影观赏水平,中国影协出版了《电影艺术》、《大众电影》、《世界电影》、《国际电影动态》、《环球银幕》、《中国电影报》、《电影艺术参考资料》……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中外电影书籍,既有包含电影各种门类的专业书籍,也有不同层次的普及读物。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真是电影辉煌繁荣的时代。当时单《大众电影》的发行量就近千万册,居全国各类刊物发行量之首。

  而电影“百花奖”的恢复、“金鸡奖”的创建更给电影注入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给广大电影工作者提供了展示不同题材、不同风格样式的优秀、精美之作的平台。众多优秀影片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而且走出国门,进入世界精品电影之列,获得许多重要国际电影节大奖。

  中国电影开始追求影像美学的本质表现,走向还原人生真实本身面貌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电影的发展,带来电影审美意识的流变。一位哲人说过:“达不到审美境界的文化不能算优秀文化。”而美是流动的,不同时代都肩负着不同的、自身特定的文化使命,其中内含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尤其是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的演变和现代社会进程更是紧密相关。这里我想就从儿童片《小兵张嘎》(1963年)到《草房子》(1998年)的变化简析这种流变。

  《小兵张嘎》的原小说创作和电影的改编拍摄过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体现了建国之后的美学形态,强烈地表现出时代主流的要求——对英雄的歌颂。这种浪漫化的美学认同是源于当时电影生存的背景决定的。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出现了大量的英雄,他们为粉碎黑暗世界,驱逐外来侵略,作出英勇的浴血奋斗和崇高的无私奉献,得到人民的拥戴、孩子的崇敬。于是,精炼典型的银幕英雄形象就形成新中国电影主流的审美需求,一代人理想精神的体现。

  然而时代变了,人们的审美要求也起了相应的流变。上世纪90年代末期拍摄的《草房子》,影片创作者将镜头转向了寻常人家的寻常生活,表现了孩子曲折的感情,坎坷的命运,纯真的友谊,动人的亲情,使平常生活小事审美化。

  在《草房子》中,审美观念的位移,达到了以细节浸润小观众心灵,让人性美好心灵复苏的作用。该片将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作为至高无上的艺术表现对象,让看似零散的细节跃动着生命的美,还原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而这一点也正是儿童审美的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3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远未结束,它仍在坚定前行!春风化雨,它的精神将鼓舞广大电影人不断开拓创新,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电影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