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 男,1962年4月出生,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一级演员。
2007年9月9日、10日,被戏曲评论界誉为“一部伟大的悲剧”的豫剧《程婴救孤》,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参加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获奖戏剧展演。这出救活了河南省豫剧二团的舞台精品,如今红遍大江南北、屡获大奖,创造了豫剧前所未有的奇迹,自2001年搬上豫剧舞台,《程婴救孤》先后在北京、上海和港、澳、台等地演出500多场,场场让观众感动得流泪,掌声、赞叹声不断。这部戏还获得文化部第11届文华大奖第一名,荣登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演出邀请更是络绎不绝。然而在《程婴救孤》今日风光的背后,却是艰难的成长之路。新当选为河南省剧协主席的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以《程婴救孤》让众人所熟知。
前不久,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剧协共同主办了“李树建声腔表演艺术研讨会”,专家们把李树建独特而成熟的声腔表演风格称为豫剧须生“李派”。豫剧分豫西调和豫东调两种声腔,前者悲凉,后者高亢。李树建是“豫西派”的杰出代表,从艺20多年来,他先后主演了《大登殿》、《清风亭》、《乡村警官》等十几部优秀剧目。他还研习了其他豫西名家的演唱风格。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独特唱法。在“李树建声腔表演艺术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李树建创造了一种朴拙中见精巧、自成派系的演唱风格,泣声而吟、吞声而歌,撼人心魄,可以说在实践中丰富了豫剧的唱腔、探索了豫剧老生的新流派,而且他有自己的代表性剧目,有很多观众传唱,有自己的学生,还有别的剧团移植他的作品,他的声腔表演风格有普及化的倾向,这就是流派的特征,称之为豫剧须生“李派”是非常合适的。
或许是总演悲情戏中的老人,生活中的李树建也经常是皱着眉头,显得有些老相。他自嘲地说是“过苦日子过的,带团累的”。的确,他的从艺之路坎坷、艰苦,15岁时奔走报考省内各剧团,没钱睡旅店,只好在车站过夜。1985年来京投考中国戏曲学院,在小旅店给人打杂换取免费居住。1997年公开招聘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在竞选中李树建演讲、答辩、考试、考核四项成绩均为第一,1998年3月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任团长,任职期间,保障了演出艺术质量和剧团的经济利益。为海峡两岸的戏剧艺术交流,他率团到台湾演出,为祖国的50岁生日献礼晋京演出,在全省演出场次名列前茅。2000年8月李树建调入河南省豫剧二团任党支部书记,2001年6月任团长。当年排《程婴救孤》时,二团的专业演员匮乏,乐队只有9个人,演出设备极其简陋,戏服也破烂不堪,曾在演出时被称作是“业余剧团”。
就在剧团最困难的时候,李树建决定下死功夫拿出一台精品剧目给大家瞧瞧。李树建是个认死理儿的人,他坚持认为搞戏剧,只有你真正拿出精品剧目,才能救活这个团,打出名气来。于是,这样一台老戏新演的《程婴救孤》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排练。在账面上只有800元钱的情况下,李树建仍信心百倍。他心里想的是一定要打响这一炮!他首先四处奔波,共筹集资金30余万元,继而不惜重金,聘请全国一流的主创人员,并提出了“团结拼搏,滚石上山,走出困境,敢为人先”的“二团精神”。经过几个月艰苦排练,2002年9月,《程婴救孤》首演一炮打响,获得第九届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此后一路走红。从原先每场3000元的演出费到如今的每场5万元,《程婴救孤》为二团带来的收益已超过千万元。全团人员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二团人站起来了!”随后,《程婴救孤》的演出一次次获得成功,香港、台湾等地的演艺界人士也纷纷给李树建打来电话,称赞他“为传播河南豫剧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支持你走向世界。”《程婴救孤》让豫剧二团起死回生,也带给戏剧界诸多思考和启示。北京戏剧界专家说,这是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即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也仍然有着十分强大的情感冲击。《程婴救孤》的成功在于实现了经典名剧的现代转换,剧中展示出的豫剧艺术魅力,令观众陶醉震撼。
在20多年的戏曲人生道路上,李树建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多次率团到老少边穷地区慰问演出。每次演出,他都亲自登台,向关心他的父老乡亲送上拿手好戏。近年来,逢年过节他还率团到北京、上海等地,为河南在外务工人员进行慰问演出。李树建说:“《程婴救孤》演了数百场,其中70%是在农村演的。农民兄弟对我们的情谊实在太深。国庆期间,我们在尉氏县西郎村为父老乡亲演出,当时雨下得特别大,把舞台淹了,乡亲们又帮我们把舞台搭在路边。演出中舞台四面漏雨,但乡亲们都举着伞站在雨里看,与我们一起流泪。一场戏结束后,乡亲们给我们送花生,送绿豆汤,还把家里的衣服拿来让我们穿,真是太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