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明哲:戏剧是灵魂交谈的地方
http://www.cflac.org.cn   2007-11-05   作者:晓 耕   来源:中国文联网
 

  查明哲 男,1954年9月出生,汉族,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一级导演。

  查明哲以《死无葬身之地》、《纪念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青春禁忌游戏》,使戏剧界乃至全社会对他刮目相看。他以深刻的内涵,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震撼力打动了广大话剧观众。查明哲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呕心沥血之作,里面总有一腔尊严,一分温润,一抹浪漫,一怀诗情。他的作品激情飞扬,戏剧成了他体现生命本真、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今年,查明哲为喜欢他的话剧观众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当代题材作品答卷——《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该剧的精彩亮相成为纪念话剧百年诞辰的一道美丽景观。在《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里,他的导演手段更加老到精深,时而工笔精雕细刻,时而写意大开大阖,舞台调度疏密有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剧中几次出现的不同情景中众人向矸子山上的攀爬,撼人心魄,它有力地揭示出查明哲对该剧所提炼出的形象种子——翻越攀爬矸子山的诗意表达。他的导演实力得到一次淋漓的释放。

  查明哲登上“矸子山”的高度绝非偶然,那是他多年苦修的结果。远的不说,就说200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由他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纪念碑》和《死无葬身之地》一月间三炮齐鸣,这套“战争三部曲”热演近20场,成为首都舞台一道独特的风景。查明哲导演的作品传达了力与美,充满生命和鲜血的原始风范。其情感的张力几乎可以征服每一位走近它的观众。他的“战争三部曲”加上2003年推上舞台、2004年热演的《青春禁忌游戏》,形成一股强劲、凝重的查明哲冲击波。

  话剧《立秋》演绎了当代剧坛的一段传奇。它是戏剧大师陈顒与爱徒查明哲之间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查明哲心里把老师当母亲,老师也像待儿子一样呵护着查明哲。2004年4月,正在扬州参加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的查明哲听到了老师殉职在山西省话剧院《立秋》剧组的消息,第二天,就赶赴太原吊唁恩师。4月19日,距《立秋》首演仅剩8天。谁能完成陈顒导演未竟之作?所有的眼光都投向查明哲,那是信任和责任。临危受命,责无旁贷。此刻的查明哲感觉就像老师冥冥中安排了这件事,她在召唤她最贴心的学生。热泪满襟的查明哲毅然接过老师手中的接力棒,以对老师的深情和对事业的忠诚,付出超人的努力,跑赢最后一棒。2004年4月27日,《立秋》首演大获成功,剧坛一片振奋。几年来,《立秋》奇迹般地演出了300余场,演遍了大江南北。

  戏剧几乎是查明哲生命的全部,舞台自然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的精力才情全部燃烧在他的作品里。今年,他为上海歌剧院导演的歌剧《雷雨》入选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雷雨》的舞台处理十分写意,歌队的适时加入,不仅增加了抒情色彩,而且还营造了神秘的舞台气氛,查导将话剧的优势巧妙地化用到歌剧里,把周冲、周平之死做了触目惊心的呈现,让他们在舞台的高台处倒下,而形同朽木的周朴园则在冷夜中伫立,象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房子在雷雨中坍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查明哲看来,曹禺的剧作是诗化现实主义,这刚好暗合查明哲的导演追求,因此,歌剧《雷雨》的舞台呈现,荡漾着诗意的美感,有一种超现实的心灵力量,直击观众。

  查明哲生长在合肥,南方的灵秀山水养育了他。安徽尚文重教的地域文化深深影响着他。1979年,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984年毕业留校做教师,1987年考上研究生。1991年,被公派赴俄罗斯国立戏剧学院攻读导演学博士学位。

  1996年,查明哲学成回国。带回那则流传甚广、影响很大的故事——戏剧是教堂,是灵魂与灵魂交谈的地方。实际上,他带回的是一种观念,是对艺术尊严的维护,是对艺术理想的坚守。近十年来的艺术实践,查明哲都在有意无意融进这一艺术理念,包括他涉猎的一些戏曲剧目,如黄梅戏《孔雀东南飞》,越剧《何文秀传奇》等。查明哲期盼戏剧脱开娱人耳目搞笑讨喜的层次,多一分神圣和分量。如果说查明哲在他的话剧作品中偏重于硬朗风格的表达及强烈观剧效果的追求,那么,《孔雀东南飞》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更深刻的诗意诉说,“用心,用情,用此生,用来世,我们一起去寻找……”在《何文秀传奇》里,查明哲更以唯美风格,演绎流淌在普通百姓身上的真、善、美。他总是试图从寻常的戏剧故事中提炼出不凡哲思,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查明哲的作品情感的力量过人,激情的里面有思想。有人说,艺术是情感的形式,而查导善于将思想凝聚成情感,故而冲击力所向披靡。

  有人说,无论什么艺术,到了一定程度,都是人格力量的显示。人的胸襟如何,决定着作品的气象,人浅薄,怎能造出深刻的作品。反之亦然,创造了“战争三部曲”等优秀作品的查明哲心底流淌着对生命的大爱,对世界的关注。他营造的观剧体验,是要我们麻木的神经和心灵猛醒,是为了激活人与人的关爱与同情。我们以戏阅他的人,逐渐亲近他的仁爱与温情,以他的人品读他戏品,越发欣赏其间的静水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