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纲领性部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在10月15日至18日在京举行。此次会议将讨论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已经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
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9月26日政治局会议的决定,再次说明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也意味着,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相关的能力建设正在稳步提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在吸收各方意见之后,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将会成为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随着中央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文化领域的改革有望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有望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文化理论不断创新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实现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所郑重提出的政治任务。
叶笃初分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整体布局来看,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生态建设等多个层面,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正是直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清泉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文化的发展和领导的脉络。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两手都要硬”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性,从十二大到十四大的历次党代会召开的十五年间,中央反复重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内容,将文化建设视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建设逐步回归到顺应自身规律的主体本位。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这一时期,中央已对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对独立关系,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正因如此,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五”计划中又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阐明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正式确定。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党的十七大、“十二五”规划中都以专门章节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文化部有关领导认为,十六大以来文化领域创新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创新是认识到了文化的双重属性,即文化既有精神属性也有商品属性,从而将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提出了两者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思路,这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汪玉凯分析,已历8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已取得显著成效,文化发展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但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尚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待解,这一场影响整个文化领域的改革已经到了关键阶段。以文化发展为主题召开中央全会将为下一步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和清晰目标,指明方向。
文化发展已到窗口期
徐清泉认为,近10年间,国与国之间的不同文化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已日趋白热化。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合多位受访专家的分析,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已到重要关口。其一,由于我国人均GDP已逾4000美元,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客观上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当前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窗口期,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激活文化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这也是对人民群众期待的最好回应。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的选择,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30年尽管文化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文化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显现出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仍然存在,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联系尚待加强,而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必然将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同步推进,这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要求。
其三,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和发展,对国人的精神文明、精神家园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动文化与经济的整合互动、和谐发展,如何高度重视和发挥精神文化的能动作用,都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文化产业在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日趋重要。当前,世界诸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努力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何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规则面前,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丰厚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文化底蕴展示中国无可替代的文化魅力,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已成为了我国面临的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组成部分之一。
正因如此,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文化强国”不单指文化产业,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文化软实力等,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设体系。
孕育文化强国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文化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文化产品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中,增强了全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采访中,多位文艺工作者、文化领域专家以及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高度评价我国文化产品发展现状,认为我国文艺创作出现繁荣发展态势,产品极大丰富,品质得到提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并且在国际传播交流中,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文学作品方面,仅从长篇小说来看,已从过去的一年几百倍增加到现在的约2000部。在影视剧方面,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2000年以来,电视剧以每年1000集的速度递增,动漫作品7年增长上百倍。2010年生产电影作品500多部,电视剧1.4万集,动漫作品22万分钟。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在电影方面,我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正在向第二大国迈进,电视剧和动漫年产量已是世界第一。
在舞台艺术方面,每年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达上千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曲润海认为,从产量上说,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中戏剧现代剧创作是改革开放以来成就最大的时期。
在评价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文化生活的繁荣景况时,著名作家王蒙、冯骥才、陈忠实等认为,无论从文艺作品的数量、门类、规模,还是群众文化生活的参与程度上,以往历史时期都难以与之相比。
文化产品的极大繁荣也提升和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据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引起世界关注,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受访文艺工作者、文化领域专家认为,当前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精品力作不断,得益于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引导、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级政府对文艺发展的持续重视和不断投入,这些都为我国文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方面,在党的文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引下,我国文化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文艺创作环境更加宽松和自由,不同的问题可以充分讨论,不同的观点可以相互并存,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可以自由发展。有文艺评论家认为,小说《废都》在消失十多年后又重新出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允许有争议的作品继续出版,表明了主管部门越来越按照文艺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为文艺创作注入了活力和动力。目前,全国有584家国有文艺院团已经完成或正在转企改制,一批民营院团在改革过程中获得了较快发展。尹鸿认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文化院团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在开放的行业准入政策环境下,大量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源涌入文化产业领域,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电影生产领域,改革带来的活力就非常明显。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介绍,目前我国电视剧制播分离已经彻底完成,每年拍摄的上万集电视剧中,90%的投入是社会资金。
同时,各级党和政府对文艺创作的持续重视和不断投入,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证,有力促进了文艺精品创作。
汪玉凯认为,近年来文化领域的改革力度很大。下一步,将继续加快文化产业的改革力度,并需在根本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源配置均等化水平,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叶笃初分析,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激活文化的创造力,不断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更需充分保障文化权益。
徐清泉建议,要对文化理论创新实践建立必要的试错纠错机制,允许和鼓励改革先行试点示范地区开展积极主动的大胆创新尝试,在政策、资金、人才、资源等多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使其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
“中央强调文化发展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文化领域的发展要坚定精神旗帜和方向,既要防盲目,又要防悲观。”叶笃初最后说。
(编辑:晓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