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艺人老钱的“大方”与“小气”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27      作者:席敏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9月26日电(记者席敏)用铁丝做成的笔头勾住一条细线,在瓷碗里沾上晶莹剔透的胶水,然后小心翼翼地黏在一块画板上,再用剪去多余的线头……山东博兴县庞家镇通滨村农民钱玉江佝偻着腰,一丝不苟地忙活着他的线贴画。

    记者日前见到钱玉江时,他正在精心制作一幅《昭君出塞》图。在这幅即将完工的线贴画上,怀抱琵琶,身穿红褐色服饰的昭君斜倾着头仿佛在聆听着细如流水的琵琶声。她的脚下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枝枝蔓蔓的枫叶映衬着塞外的荒凉。

    “再有十几天这幅画就大功告成了。”老钱一边用铁笔搅着胶水一边说,“人物画最重要的是知晓历史,比如昭君是汉朝人,她的衣服就不能和杨贵妃的一样;动物画和风景画最麻烦,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山水鱼鸟,都得有型有神,要细腻还得不重样。”

    线贴画是老钱家祖传手艺,57岁的老钱记不清这门手艺传了多少代。自他记事起,就看见爷爷在农闲时“摆弄这个玩意儿”,然后是父亲,之后就是他了。

    老钱夫妻俩有一个25岁的女儿,家里3亩地一年3000多元的收入对老钱已是一个小数了。“这些画最便宜也能卖1000多元,最贵能卖12000元。一年能做出20多幅画,一家人吃喝住用完全够了。”老钱笑着说。

    在我国,传统手工艺在民间数不可胜数,无数像老钱一样的人固守着自己的手艺活。但在各种现代文化形式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艺术如何传承是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也是老钱现在最揪心的事情。老钱说:“县里最初只有我一个人会这门手艺,全国也不多,很多都做得不正宗。”

    为了让女儿掌握这门手艺,从她上小学起,老钱就开始手把手地教她学做线贴画,并为女儿专门准备了一套工具。他女儿做的一幅线贴画《孔子》还卖了2200元。

    “这活儿最累人的是要一连几个小时坐着,时间长了腰疼颈椎也疼,落下一身毛病。女儿大了,和女婿在滨州市里承包工程,来钱更快,她也不愿意吃这个苦。”说起这些,老钱有些沮丧,脸上掩饰不住失落的神情。

    最近几年,老钱带着他的线贴画频繁奔走在国内多个展会上。深圳文博会、潍坊风筝展览会等都去过。“我并不是要找买家,这些画并不愁卖。”老钱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这门传统手艺。

    说话间,一位来自美国的客商仔细地看老钱做画五六分钟。他通过翻译告诉老钱:“你的画很神奇很漂亮。”老钱很高兴,脸上笑容绽放。

    放下铁笔,老钱沉思片刻,深吐一口气后说:“这门手艺一直是传内不传外,都是自家人一代代地传承。这门手艺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财富,我不能光顾着自己挣钱,让它在我手里失传了。我准备从外面招收十几个弟子,把手艺技巧一点不漏地教给他们,让他们再传承下去。手艺可能不再姓‘钱’,但至少线贴画这个传统艺术有后人发扬光大了。”

    “不过,手艺可传,但这胶水的配方我不能泄露。胶水里是用动植物熬制的,线沾上后抠都抠不掉,这是老钱家的商业机密。我可配好胶水免费提供给弟子,配方决不泄露。”老钱扬了扬装着胶水的瓷碗,狡黠地一笑。

    在传承文化和保护祖传手艺诀窍两方面,老钱不知他这样做究竟是“大方”还是“小气”?

 
权所有 © 2001-2002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联网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