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19日电(记者贾永、徐壮志)尽管眼下的日子还不宽裕,47岁的哈斯姆对家乡的教育还是十分满意——去年,他的大女儿考上了外省的大学,县上奖了3000元。
儿子和小女儿在州上的高中读书,学费和食宿费全免。放牧为生的哈斯姆只需要负担大女儿的学费,“给儿子和小女儿,就是每月一点零花钱。供得起。”
哈斯姆所在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是中国最西边的边疆县,柯尔克孜族人口占全县80%。哈斯姆的家乡斯姆哈纳村则是中国最靠西的村庄,村庄附近就是通向吉尔吉斯的伊尔克什坦口岸。
52户人家的斯姆哈纳村,有14个牧民子女升入大学。
哈斯姆的三个子女之所以能从高山牧区顺利升入中学和大学,得益于州县两级从2007年起实施的“富民助学工程”。
在乌恰县,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了90%。县教育局长多力坤说:“小学集中到镇里上,初中在县实验中学上,高中到州里上,州县负担全部学费和食宿费用。”
5年来,这个人口只有5.7万的边疆贫困县投入到教育上的经费达1.15亿。多力坤说:“考上疆内大学,县里一次性补助2000元,考到疆外的,补3000元。”
“我们的教育水平在全州名列前茅。”县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柴春华对县里的教育不无骄傲,但“与内地相比,我们还是差距太大”。
真正让柴春华产生差距感,是从内地对县里的教育援建工程开始的。今年初,江苏常州市6位中学教师来到学校支教,“带来了发达地区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每批教师在这里支教1年半,初步确定为期10年。”来自常州兰陵中学的高级教师储红仙说,尽管这里的双语教学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他们有信心让牧民们的孩子学得更好,“他们很聪明,也很好学!”
“孩子一定要上学。”过去,像哈斯姆这样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只是靠着边防官兵的帮助,学点简单的汉语对话。在哈斯姆看来,正是因为没有文化,村里的牧民才会坐拥中国最西部的口岸和最西部的村庄这样好的资源而无法利用。“语言、文化不行,不会做边贸,不会做旅游。”
随着牧民定居工程和富民助学工程的并肩推进,越来越多的牧区孩子涌入县城就读,加上双语教学改革,导致全县教师力量出现明显不足。
“缺口达300多个。”尽管遇到这样的困难,县委副书记张会却充满了憧憬,“一个孩子进城读书,就会改变一个家庭!”
这就是乌恰县的“小手牵大手”工程。张会介绍,乌恰县地处帕米尔高原,耕地少、草场少,推进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进城入镇定居,吸引他们进城和外出务工,是县里的发展策略。对于教师缺口,张会说:“县里正在设法引进。”
女儿上了内地的大学,哈斯姆的想法也更远了,他希望孩子最好能在外地找个工作。“我没文化,希望孩子能像雄鹰飞出帕米尔高原。”不过他同时也担心,“听说内地竞争很激烈,不知孩子们将来能不能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