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24日电(记者杜静)金秋时节,在新疆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的一座民居里,达斡尔族老人富昌拿出了自制的达斡尔族民居模型、红缨枪、小纺车等手工艺品,边端详,边向记者叙说。窗外是他家的菜园,西红柿、辣椒挂满枝头。
“我今年70岁了,娃娃们都有工作并成了家。我每月有退休工资,只管种菜、种花、带小孙子,幸福得很。”说起家事,老人显得心满意足。
富昌亲手做的达斡尔族特色手工艺品整齐地摆放着。老人逐一介绍并回忆着这些物品通过参展给他带来的荣耀。老人说,他之前做的一批手工作品已被塔城地区博物馆拿去收藏了。
一只用纯牛皮制成的行军水壶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不过老人说这种水壶现在很少有人用了,因为制作成本太高,而且一针针地缝制很耗时间。
当记者拿起一把叫确库尔布日的乐器时,老人感叹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学这个了。”
自清朝迁徙到新疆后,数百年来,确库尔布日是达斡尔人思念故乡、传唱传统文化的一种工具,而今天,习惯于弹电子琴、吉他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弹唱确库尔布日,更别说学习制作乐器了。
说话间,老人弹响了确库尔布日,乐声里透着惬意,也透着落寞。“前不久,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来了一位音乐老师,他拿了一把确库尔布日回去,说看看能不能在那里普及。”想起这件事,富昌的眼里闪烁着希望。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由于清朝部分将士奉命从东北地区迁到新疆戍边,远离故土且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
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党委副书记梁积浩告诉记者,现在很多达斡尔族年轻人出去上学后,大多不愿回来,达斡尔语等传统文化正面临失传危险。
“不过,我们意识到了应该保护和推广达斡尔族的历史和文化。”梁积浩说,如今乡里建起了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文化馆,将达斡尔族的历史资料、歌舞资料、手工艺品等一一收入并展示。而新疆达斡尔族每年6月8日举办的包括祭祀、族会、庆祝在内的“沃其贝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与富昌老人告别时,正值黄昏时分,只见小路两边的林隙间透出淡淡的金黄色,一座座达斡尔族民居掩映其中,这些民居的房前屋后晒满了新收的打瓜和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