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9月20日电(记者郝静)从遵义县城一路驱车向西,汽车在崎岖狭窄的盘山公路上行驶了近两个小时,又经过泥土路上半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近日来到了遵义县乐山镇乌木小学。
这所坐落于深山中的小学,地处三镇交界处,是乐山镇最边缘的小学之一,青砖垒起的矮围墙将它与紧邻的农田区分开来。走进校门,学校的所有设施展现在记者眼前:一幢设有四间教室的教学楼、一个水泥操场以及校园一角用砖头搭建的简陋厕所。
“现在的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我们最初修建这所学校的时候,只建了教学楼,水泥操场、学校的围墙都是近几年慢慢建起来的。”乌木小学校长、这所小学仅有的两名老师之一易述光介绍说。
易述光是土生土长的乐山镇乌木箐人,也是村里第一批走出山外求学的人,后来因为家境贫寒,1977年他读完高中就回乡当起了民办教师。
那时的乌木小学就是生产队的烤烟房,学校设施几乎为零,易述光与其他老师无偿投工投劳,捐钱捐料,建起了6间教室的砖木结构教学楼。1998年,已用了20多年的教室隔墙倒塌,砸伤了一名学生,学生们被分散到村民堂屋里上课,易述光再次多方奔走,建起了现在的校舍。
尽管学校现在只有学前班和一、二、三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所有学生加起来也不到30人,但易老师在课程安排上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少。“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别的学校有的课程我们都有,条件差不能成为阻碍孩子成才的理由。”易述光说。
2009年,有关部门要求三年级必须开设英语课,易述光和学校另一名老师都没有英语基础,为了能够给孩子们上课,当时已经52岁的易老师跑到遵义县城自费买来点读机,他跟着点读机学一点就教给学生一点,遇到实在学不会的就向读英语专业的女儿问,他就这样把三年级的英语课开了起来。
现在,易老师最担心的就是他和另一名老师退休后,谁来接替他们。“乌木小学是乐山镇比较边缘的小学,许多年轻老师不愿意来,本来这里有三名老师,今年刚退了一名,现在的两名老师都接近退休年龄,不知道我们退休后这所小学是否还会继续办下去。”易老师说。
尽管乌木小学只设有学前班和低年级,但到最近的完小要走一个多小时,乌木箐村的村民还是大多选择把孩子先送到这里就读。“如果不再办下去了,每天走那么远的路,孩子们怎么吃得消。”易述光说。
近年来,父母外出打工携孩子异地就读增加,乌木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当地教育部门正在考虑是否将乌木小学与其他学校合并。“看来,村里的孩子真的要到外面上学了,条件肯定要好多了,但上学远的问题可一定不能忽略。”易老师不无忧虑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