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9月22日电(记者 王炳美)河北省武安市河西村83岁老农张山林评说目前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他希望有更多的记者常下来看看。
日前,记者来到武安市河西村。这个位于浅山区只有800多人的小村,曾是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的驻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火热的革命斗争和解放区建设中,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6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良好作风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天上午,干旱的河西村迎来了难得的一场秋雨。记者还没下车,就见到了站在秋风中等待的干部群众。进屋坐定,几位老农就聊起当年,对“走基层”的记者评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75岁的贾米山曾是一名教师,1997年退休后和老伴在家务农。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八九岁时,新华社机务班的5位同志就住在他家。在当年的接触中,谢银洲、赵梦山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他说有个“老樊”是四川人,轮休时他就用旧衣布条打“草鞋”,省下布鞋让给同事和村里人穿。
他说,那时候的编辑、记者经常帮助村里工作,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拉家常,没有一点架子。老百姓也愿意和他们说话。对解放区有什么建议,村里、家里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他们说说,说了就有作用。他说到现在对新华社记者还有很深的感情,还是很愿意和记者说说话。
张山林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1945年8月参军入伍,给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的薄一波当勤务员,新中国成立后调中央党校工作。上世纪50年代回乡务农至今。张山林家也曾住过4名新华社记者,他与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他说:“当年有个韩主任,是个‘特殊记者’(高级记者)。他经常找我们聊天,询问我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可亲切哩!”
现在的张山林身板硬朗,思维敏捷,幽默快乐。因从小就有和记者接触的经历,他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十分关心。他认为,开展这项活动,是党和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最大关怀和关心。记者来村里听民声、访民生,把老百姓的情况和意愿“报告”给上级,让他们了解村里的情况,这就是关心、关怀老百姓。他说这项活动太好了,原来的作风又一点一点回来了,老百姓太高兴了。
告别时,张山林、贾米山握着记者的手,满怀期盼地说:“希望你们常来村里走一走,看一看。我等着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