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8月31日电(记者常亦殊、周万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吉林省靖宇县三道湖镇兴大希望学校副校长蒋思国向记者介绍,这所位于国家级贫困县靖宇县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设有学前班到初中部的10个年段,然而,整个学校仅有学生113人,其中,人数最多的班18人,人数最少的班只有6人,堪称当地“最小的学校”。
30日清晨,一场大雨让三道湖镇兴大希望学校门前的土路变得泥泞不堪。11岁的康德宝带着5岁的妹妹康德云,从10余公里外的向阳村搭车来上学。
康德宝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给兄妹俩带的饭盒送到门卫室。门卫室更夫老刘帮他们把饭盒放在锅炉上。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没有学生食堂,许多孩子都像康德宝兄妹一样带饭上学。
记者发现,这里每个班级的班牌只写“年级”不写“班级”,询问了学校的团委书记兼大队辅导员崔光辉才知道,这是因为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其中人数最多的是1年级,有学生18人;人数最少的是4年级,仅有学生6人;将于明年参加中考的9年级也只有9人。
“三道湖镇农民有耕地的少,许多家长都出去打工,把孩子也带走了;这里离县城又近,学校条件有限,不少孩子都去县里上学。”崔光辉向记者解释学校人少的原因。
课间操时间,原本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10个年段、113名学生要一起做操。但沙石铺成的操场,此刻因大雨变得满是水洼,孩子们只能在教室里活动。崔光辉介绍,如今的操场已比过去好了很多,最起码多了县城兄弟学校赠送的篮球架、排球网,让孩子们除了踢毽、跳皮筋,也能玩玩篮球、排球;最起码多了新铺的甬道,让去上旱厕的孩子们不会把脚弄脏。
校长苏华宇告诉记者,目前,地方财政向学校划拨经费是根据学生人数计算,这意味着学生越少,学校的经费越少。“我们每个月得到的经费是4100元,年底还有一笔转移支付2万多元。”
因为经费少,让学校时常“捉襟见肘”。“水费、电费、锅炉费……学校虽小,但处处要花钱,好在现在过冬取暖的煤有县里管,要不学校早就办不下去了。”苏华宇说。
“麻雀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已成危房。崔光辉说:“现在最难上的就是实验课,实验室用不了,我们只能挑一些便于操作的实验在教室做。”
苏华宇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县教育局工作过9年,原以为对农村教育了解,但半年前来到这里担任校长,才深切感受到农村学校的艰辛。
尽管如此,“麻雀学校”的42名老师还在不断努力,让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变得好些。崔光辉指着操场两侧的小树告诉记者:“这些树苗是校长带我们栽的。”为了省钱,校园里所有需要人力的地方,如今都靠老师自己动手。
转眼,午饭时间到了。由于学校没有食堂,午饭只能靠孩子们自己解决。一些家近的孩子回家吃,而更多的孩子则在教室吃从家带的饭或是零食。
在一旁的二年级教室,8个孩子围坐一圈吃饭。他们大多吃的是面包、干脆面和香肠。崔光辉告诉记者,这个班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一般跟爷爷奶奶生活,老人没精力做饭,通常给孩子们几元钱,让他们买零食解决午饭。“如果学校有食堂,也许孩子们能吃得营养些。”崔光辉说。
在今年中考中,这所学校的升学率达到100%,7名九年级学生全部考上靖宇县唯一的高中靖宇一中,其中一人还考入全县前10名。这样的好成绩,让“麻雀学校”名声远播,今年迎来18名新生,创招生人数最多纪录,一些去县里念书的孩子也纷纷回到学校,让老师们的干劲更足了。
崔光辉说,在农村学校工作12年了,从没想过回县城上班,因为这群孩子需要他这样的老师,但这份执著,还需更多人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