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给刘敏打电话,听得出对方是一个忙人,讲话简洁,没有寒暄,但声音从容,条理分明。她同意接受采访,但语气俨然是接到一项需要全力配合、必须完成的军事任务。约好地点后,再敲定采访时间,她答复:“晚上七点。”我考虑到交通状况也许不好,略一犹豫,含糊了一下:“七点到七点半之间吧。”意思想留点周转余地。她当即回答:“那就七点半。”放下电话,心想,果然是部队里走出的文艺工作者,还没正式接触,在把握时间这一点上,就显出了军人本色。这和其他的演员还真有点不同。
军人本色
刘敏的父母都是军人,从小在家里受到严格的、军事化的教育。她自小酷爱跳舞,13岁考进安徽省艺校,开始正式学习舞蹈。可是当时父母反对她的选择,父亲认为不上学去跳舞意味着将来没有文化。但是刘敏也继承了父母身上军人的倔强个性,决定了的事情就不肯轻易更改,更何况舞蹈是她生命中的最爱。她自己说:“我相信跳舞是需要天赋的,而这种天赋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小时候听到音乐,不由自主便要跟着节奏活动一下才舒服,我相信自己有舞蹈天赋,我绝不可能埋没这种天赋。”
父母没有拗过女儿,但是父亲认为“去跳舞就没有文化”的断言也激发了刘敏要强的天性。从此之后,她业余时间开始看书,只要有时间就扎进图书馆。那时她对很多书中的东西并不特别理解,但她咬着牙读中外名著,背唐诗宋词,尝试用散文、用诗的语言来写日记。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这就是刘敏的“狠”劲儿。如果不是这样,恐怕也没有后来在舞台上表现非同凡俗的刘敏,没有在美国被大使馆誉为“文化大使”的刘敏,没有现在一边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担任教育工作,一边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刘敏。
对于读书她能如此坚持,对于最心爱的舞蹈,她会如何付出,我们可想而知。20岁那年,刘敏作为以人体演绎形象的舞蹈演员,已经是出类拔萃。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和其他好几家艺术团体都看中了她。但是,尊重父母的决定,刘敏选择了最让他们放心的总政歌舞团,真正进入了部队。
果然,部队的教育在刘敏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兵第二年,刘敏被派往云南前线慰问演出。前线生活的艰苦条件,部队战士的豪情壮志,深深震撼了刘敏的心灵。一天,他们去瞻仰烈士墓地,看到成片成片的新坟前树着一块块小木牌,木牌上写着烈士的名字,有的木牌前散放着几支香烟,有的木牌前放着一小瓶白酒。这种情景给刘敏的冲击是巨大的。当天晚上,他们参加一个壮行酒会,一位师长将三个大茶杯倒满茅台酒,端到刘敏面前,说:“刘敏,你如果看得起我们,就喝下这三杯酒,如果看不起我们,我不勉强。”从不喝酒的刘敏,看到眼前的军人,想到烈士墓地中的小木牌,想到也许面前这些军人今日一别就成永诀,心情也分外激动。她很清楚,凭自己的酒量根本承受不了这满满三大茶杯的白酒,但面对一群就要把生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军人,她不能讲条件。于是她一咬牙,端起酒杯一 一饮干。
没有想到,第二天早上,刘敏勉强挣扎起来,准备演出,却发现全身已经浮肿。演出慰问团的领导看到她,大吃一惊:“你怎么了?”刘敏回答:“难受。”大家把她送到医院,医生一看就火了:“小丫头,你酒精过敏,干吗喝那么多酒!这是严重的酒精中毒!会死人的!”此后一天一夜,刘敏卧床打点滴。从那时起,20年来,刘敏再不能沾一滴酒,连感冒发烧打针搽酒精棉,身体都立即有过敏反应,于是得名“刘过敏”。但刘敏至今回思当时连饮三杯的豪情,不仅不后悔,反而十分骄傲。她说,当时前线盛传着一位女护士的故事,一位战士在弥留之际,唯一的心愿是让那位美丽的女护士吻他一下,女护士毫不犹豫地满足了那位战士的愿望。作为舞蹈演员,和即将上火线的战士喝一杯酒,她又岂能迟疑?也许那位师长至今还不知道连饮三大茶杯白酒对刘敏意味着什么,但刘敏却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她这三杯酒对即将上火线、面对生死考验的战士,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刘敏。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这三杯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白酒,却照出了初出道、刚登台时的刘敏的本色,照出了还没有光环和掌声时刘敏就已经开始确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
要当最好的舞蹈演员
刘敏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特别想得到表扬。有一次,她主动拿起扫帚扫地,父亲看见了,问:“你为什么要扫地?”刘敏回答:“我爱劳动,我要扫地。”父亲问:“你拿起扫帚是不是自愿的?”刘敏回答:“是。”父亲说:“那好,是你自己自愿拿起扫帚的,那你就要认认真真地把这件事做好。”
父亲这句话深印在刘敏脑子里。舞蹈是她自愿选择的道路,是她长大后自愿拿起的那把“扫帚”,她要做好这件事情,必须做好。在总政歌舞团,刘敏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只知道练功”的好演员。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八点,刘敏过着“宿舍——练功房——食堂”三点一线的标准部队文艺兵的生活。1985年,刘敏应邀参加首届中国舞“桃李杯”大赛,此时的刘敏,因为在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献礼调演中表演的三个作品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舞蹈界已经脱颖而出,星光耀眼,可要强的她仍然希望去“桃李杯”大赛上较量一下,进一步印证自己的实力。她一心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于是自己给自己加班加点地训练。离比赛还有一个月,她在训练中一个动作做得过大,扭伤了腰。医生给她检查后,郑重告诫:“休息静养,绝对不能再做大的舞蹈动作!绝对不能参加比赛!否则后果恐怕十分严重。”刘敏执意要问清楚是什么后果,医生被她缠不过,只好坦白相告:“你是腰脊某部位骨裂,如果不注意再受到损伤,有瘫痪的危险。”
刘敏一下懵了,瘫痪!对一个舞蹈演员来说,这个字眼比死都可怕。刘敏急得要哭,和医生吵了起来,说医生骗她。其实,她内心深处很清楚,医生没有理由骗她。她的吵闹只是因为对不能参加比赛、甚至不能再从事舞蹈艺术而感到深深的恐惧。回到家,她对着天花板痛哭了一夜。假如一切从此止步,刘敏无法想象自己今后将如何面对生活。天亮了,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刘敏打开窗户,悲痛之后的她,也许心田被眼泪洗得分外澄明,她突然之间被外面的明媚阳光和蓝天白云所吸引,一时之间忘记了一切。然后,她开始自作主张。
她买来特殊的布料,做成宽阔结实的板带,把自己的腰紧紧扎了起来。一咬牙,她重新走进了练功房。她决定:不仅仅要继续跳舞,而且要参加一个月后的比赛;不仅要参加比赛,而且要拿一个好成绩。其它一切,全都不重要。
一个月后,刘敏在首届中国舞“桃李杯”大赛中拿到了第一名。
这就是刘敏。
刘敏的伤没有出问题。这对她个人来说,是一种幸运,对中国舞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1986年全军舞蹈大赛、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中,刘敏又将演员表演一等奖一 一收入囊中。她空灵的舞姿,细腻,流畅,简约,引人遐思。此时的她,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步入了第二次辉煌,再次为大众所注目。
保持心中那片净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社会转型、商品经济开始冲击各个领域的时期。文艺界“走穴”风流行,成为那个社会时期一个特别的社会现象。艺术与金钱的关系,在那个时期赤裸裸地袒露在每个文艺工作者的面前。作为一名部队的舞蹈家,刘敏在想什么?
刘敏不是没有动摇过。伸手可及的金钱诱惑,一个接一个“穴头”的游说,让刘敏觉得苦闷、彷徨,但是,在儿时立下的人生理想,在部队中形成的价值观,在云南前线留下的深刻记忆,最终化为一种对“纯净”的艺术世界的强烈憧憬和追求。
1991年,刘敏正随总政歌舞团在山西慰问部队,突然接到通知,要她回京在团中央、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海峡情》大型歌舞晚会上出演舞蹈《祥林嫂》。刘敏星夜兼程赶回北京,当天没有来得及预先走台就上场演出。而就在这场演出中,她出事了。
当时电视台为了录像方便,在舞台前方近3米深的乐池上盖了一层白纱,在舞台上铺了银灰色的地毯,灯光一照,全都是白色世界。刘敏事先毫不知情,对她来说,有灯光的地方就是舞台。就在她完全投入舞蹈意境中的时候,不慎踏上乐池上空的白纱,一头栽到了近3米深的乐池内,当场昏了过去。
场内立刻一片大乱。
几分钟后,刘敏醒来,睁眼看见面前人影乱晃,大家都在叫救护车,才知道自己从舞台上摔下来了。她后脑勺巨痛,浑身骨头像散了架,咳嗽时痰中带血。
听见了剧场外救护车呜呜的鸣笛声,刘敏却很冷静,死死抓住工作人员的手不放,提出了让大家目瞪口呆的要求:我要上场,我要把舞蹈演完。所有人都坚决不同意刘敏的要求。
但刘敏更坚决:“你们不让我上,我不走!”舞蹈对她来说,是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一支没有跳完的舞蹈,是一个终生的遗憾。刘敏决不让自己的艺术世界留下一个不能弥补的遗憾。
当刘敏再次登上舞台时,全场观众惊得一齐站了起来。刘敏平静地对观众说:“对一个演员来说,观众就是上帝,我不可能把有缺憾的艺术留给你们,我要跳完这支舞。”人们难以置信地看她继续把剩下的3分钟舞蹈表演完毕,然后用发抖的双手拿着话筒谢幕。
观众是全体站着看到她结束表演的。
这就是刘敏。
在开往医院的救护车上,刘敏恢复了弱女子的本来面目,她开始拼命地哭。后来医院检查确认:脑震荡,颈椎4处错位,胯骨和脚腕摔伤。医生只说了一句:“如果不抓紧治疗……”后面的话变成了摇头。
此后的治疗过程长达两年。
刘敏说,在文艺圈,名利的诱惑很明显,但在艺术上要达到心中的梦想,决不能一味去追名逐利,在驾驭了名利之后,刘敏深深地明白,寻找和保持心中那片艺术净土是最重要的。
从“花瓶”到“文化大使”
1994年,刘敏的丈夫被派往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担任公使级文化参赞。作为参赞夫人,刘敏必须陪同赴任。
这对刘敏来说,无疑是人生的重大关头。
这个时候,刘敏在国内的舞蹈事业正是如日中天。她在一系列全国、全军的舞蹈大赛中频频获奖,在全国政协、全国青联、中国舞蹈家协会等部门担任着一系列的社会职务,还刚刚举办了个人舞蹈晚会,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突然间放弃这一切,到一个陌生的、语言不通的国家,去做一个专职太太,做一个谁也不认识的“Mrs.李”,这个反差太大太大。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她要远离舞台,远离自己钟爱的舞蹈艺术,对一个当年冒着瘫痪的危险继续训练参加比赛的舞者来说,要主动放弃舞台,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
丈夫没有强迫刘敏,一个人先走了,留下她自己去做选择。
刘敏考虑了3个月,登上了去美国的飞机。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始了。
刘敏开始学习英语,开始在家做饭做菜,开始把工夫用在社交场合的一系列细节上:衣服的剪裁,仪表的修饰,礼节的周到,应酬的得体。她尽力让自己在树立中国人乃至东方人的形象上做得更好。为了找事情做,她还主动给大使馆的夫人们讲过服装搭配课、化妆课、形体课,让东方女人的魅力在她们身上更好地展现出来。
但是,舞蹈呢?
刘敏没有忘记舞蹈,舞蹈似乎也觉得,把刘敏这样的演员就此放弃是自己不能承受的损失。机会终于来了。1995年,在一次印尼驻美使馆的聚会上,一位使节听说刘敏是舞蹈家,就说:“中国使馆有个宝贝嘛,可以办独舞晚会呀。”李道豫大使听了非常赞同。事情一定下来,刘敏来了精神。她倾尽心思设计了一张具有浓郁民族情调的请柬:雪白的信封上,黑色的中国书法“舞”字潇洒夺目,请柬的一面是刘敏的舞蹈动感形象,翻过去是大使夫妇的邀请。
清新别致的请柬打动了人们的心。舞会当天,很多要员及其夫人都来了。刘敏一口气跳了《春》、《月亮》、《归》、《梁祝》、《白雪》5个舞蹈。她优美的舞姿折服了现场所有的观众。跳完后,人们排起长队,手拿节目单请她签字。一位外国人说:“太美了,我一直以为中国只有红绸舞,我没有想到中国舞蹈会是这样出神入化,这样丰富和精彩。”刘敏再次用她的舞蹈证明了自己。
此后,刘敏在美国举办了3次独舞晚会。她到处看演出,把中国舞蹈文化带到美国四处传播,也把西方舞蹈的编排、创意手法学习吸收,融入自己的实践。美国几家大学邀请她做客座教授,为学生教授中国舞蹈。刘敏说,她再也不是“花瓶”了,中国大使馆的人都叫她“文化大使”。
这就是刘敏。
她是离不开舞台的,她也不可能离开舞台,因为她可以把所有环境都变成自己的一个舞台,正如她自己所言:舞蹈是我的生命,我是用我的生命来舞蹈的。
大幕永远不会落下
4年后,刘敏放弃高薪和绿卡,和先生一起回到了国内。这个时候的刘敏已经步入中年了。无论多么优秀,没有哪一个舞蹈演员能在舞台上跳一辈子,这是自然规律,刘敏也不例外。回国后,她认真思考自己今后的打算。这个时候,组织上决定,调刘敏去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担任副主任。
在舞蹈系的欢迎会上,当领导向大家介绍刘敏的时候,所有老师一边鼓掌,一边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盯着这位以前在舞台上叱咤风云、今后将一同共事的新领导,他们的目光中,透露出的不完全是欣赏,也有疑惑。
艺术教育的舞台表演必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所有人的问题只有一个:刘敏,能胜任吗?
在舞台上面对上万观众都挥洒自如的刘敏,那天被几十位老师的眼光看得心里发毛。
到任不久,任务下来了。刘敏被安排主抓并率领军艺选手组队参加2000年第6届“桃李杯”舞蹈大赛。这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道考题。军艺自1985年在第一届“桃李杯”舞蹈比赛曾获得过一次金奖后,连续15年与金奖无缘。大家都知道刘敏做演员时拿过多少金奖,大家也都等着看刘敏教出来的演员,能不能拿金奖,等着看刘敏交给军艺的第一份答卷,能得多少分。
刘敏也拼上了。她先对全部参赛学生的情况,包括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然后提出了一套“强化训练”的方案,主要做法是用高强度、超负荷、高密度的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学生大幅度提高专业能力。
从组队到参赛,前后10个月,300多天,刘敏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没有一天晚上不是在与老师、编导、服装设计师、舞台技师讨论比赛事宜;学生练功到夜里11点,她就在教室里待到11点;学生春节不准休息,她自己当然也不可能休息。刘敏身先士卒,亲自给众多选手排练、指导,日夜和大家摸爬滚打在一起,。
那段日子,她自己累得几乎吐血,她也把她的学生累得几乎吐血。
2000年7月23日,第6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在上海落下帷幕。解放军艺术学院终于一鸣惊人,13名选手在全国48个单位700多名选手中异军突起,全部进入决赛,一举拿下古典舞、民间舞、中国舞等7项金奖,奖牌总数高居所有参赛单位之首。
刘敏何止能胜任,她为军艺创造了历史!
此后,刘敏开始在军艺大刀阔斧,她使训练与演出、课堂与舞台紧紧挂钩,组织创立了“中国红星舞蹈团”,赴欧洲、南亚巡演,赴俄罗斯进行教学考察,创造机会让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她还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讲演比赛,研磨他们的文字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述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没有了个人表演的小舞台,刘敏在舞蹈教育的大舞台上表现得更出色,更引人注目。
1993年,刘敏在个人舞蹈晚会结束时,曾经对观众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喜欢大幕落下时的感觉,因为它意味着间隔与终止。我愿意借助观众的手,每天、每天都托起大幕。”如今的刘敏,已经是军艺舞蹈系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全军“三八红旗手”,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今年又获得了“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她心有怀抱,思接长虹,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她的大幕永远不会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