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我们的文物先当私生子,再当流浪儿。”时值两会,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杨士林建议,两会代表委员应关注我国文物管理政策,推动文物政策进行进一步调整。
杨士林介绍,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施工单位在遇到考古遗址时,需要上报文物部门并停工进行科学挖掘。然而“在这方面,政府的作用少了一些”,停工误工所造成的损失,却没有相关赔偿或弥补,因此在实际操作工程中,存在瞒报发现甚至私藏文物的现象,在造成文物流失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文物被破坏。
杨士林介绍,改革开放后,民间收藏逐渐增多,与之相对的,专业部门的工作却没有发展起来,未对新发掘的文物进行摸底统计,因此导致部分贵重文物外流。“文物被挖出来没有官方的认定,像是私生子一样。”
“造成这种局面首先是我们的收藏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流通环节上出了问题。同样一件文物,国外的价格比国内高很多,让走私分子有了巨大的利益驱动。同时,我们对文物的鉴定也不够,造成凡是外国人认同的,价格就会飙升,然后我们就买回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整个市场也变成了投机的市场。”杨士林呼吁,应在放开民间收藏的同时,派出专业队伍,对民间贵重文物进行摸底、鉴定。同时,规范文物的市场定价机制,真正实现“藏宝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