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京参加“两会”之际,人大代表倪惠英还有一个任务,让京城的观众通过她主演的粤剧《花月影》从此爱上这个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剧种。作为2009年就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粤剧,是继昆曲之后“申遗”成功的第二个中国剧种。粤剧艺术是岭南文化的艺术瑰宝,并由于广东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其在海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粤剧的海外市场似乎比其他地方戏曲更加兴旺,而粤剧《花月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粤剧深受岭南文化的浸染,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这些岭南文化的特质都在粤剧身上体现着。粤剧一直被国内外的观众认为‘既是古老的又是仍具活力的’。”倪惠英这样描述着她从事了41年的粤剧表演艺术。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样的文化需求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古老的粤剧提出了挑战。和所有的戏曲一样,粤剧面临着在新时期传承发展的问题。而《花月影》就是倪惠英在新世纪粤剧发展转型时期的代表作。
《花月影》讲述了落难女子杜采薇被红船戏班收留,踏入梨园,后与青年军官林园生一见倾心,相知相恋的故事。“这部粤剧,不仅是在讲故事,更在诗意情境中深刻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类面对普世主题——爱情与功名的态度。”倪惠英说,“从某种意义上看,《花月影》将粤剧舞台形式和文化品位进行了提升。”
这部凝聚了倪惠英几十年积淀的《花月影》,确实是对粤剧在当代发展思考与实践的一个代表。在音乐方面,融入专门创作的交响乐,在表演方面,将武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借鉴融合,使整个剧目显得饱满丰富。
“粤剧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融南北戏曲之精华,吸中西音乐而作曲的传统。早在上世纪20年代,粤剧就已融入萨克斯、小提琴等西方音乐,并已成为传统。”倪惠英这样解释着自己对粤剧的创新与发展的缘起所在。虽然,一些老粤剧迷对此曾提出过质疑,指责《花月影》的革新,但倪惠英还是一直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观众,我们需要让粤剧表现得很时尚、很唯美,更重要的是我要恢复粤剧本身的精神气质。作曲家何占豪在看完《花月影》后,曾说它恢复了传统,粤剧开放、革新的精神又回来了。”倪惠英欣慰的表示。
《花月影》从2002年创作开始,目前已经演出80多场,因为对舞台要求高,虽然场次不是很多,但累计的收入已达600万元,除却设备投入外,整个剧的创作投入只有100多万元,这样算下来,《花月影》无疑是个艺术水准与商业运作都相当成功的作品。但对倪惠英来说,《花月影》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将粤剧带入现代生活,让国外华人华侨和主流群体和国内更多的青年观众爱上这个岭南艺术瑰宝。
粤剧应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早在17世纪、18世纪,粤剧就有到美国演出的记录,并且在18世纪出现过在美国演出几个月的盛况。由于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海外华人中广东籍数量可观),所以,粤剧的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甚至来到了毛里求斯,而在广东人众多的东南亚和中国港澳地区,更是每次演出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随着演出场次和影响力的扩大,最近几年,倪惠英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国外,除了华人以外,我们现在的粤剧演出,有越来越多当地社会的主流人群也来关注,他们逐渐爱上粤剧。”倪惠英说。在倪惠英眼中,粤剧的地方语言从来就不是障碍,相反她会反问,“意大利歌剧的唱词观众能听懂多少,还不一样被感动?”一位外国观众,在没有英文字幕的提示下,竟然在看《花月影》时,留下了眼泪。而一位德国观众评论《花月影》时,称它让自己看到了希望。“艺术没有国界,用心感受人类普遍的主题,自然会打动对方。”倪惠英说。
正是这种《花月影》在国外受到主流群体喜欢的情况,给了倪惠英更大的信心,她要让中国的青年观众重新走进剧场,爱上粤剧。这也是她创作这部《花月影》的初衷所在。
“青年观众不像老粤剧迷,他们的文化产品选择范围广,如何能让他们爱上粤剧呢?”在倪惠英看来,作品本身的吸引力是一个方面,此外,还要有一个完备的推广方案。“大学生走进剧场活动,我们已经做了有几年时间了。我的想法是,让这些年轻观众一进剧场,就一下子把他们吸引住,第一次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倪惠英说。每年的粤剧演出季,倪惠英都会安排一些精彩的粤剧项目,在知名企业赞助支持的情况下,让大学生花1元钱就可走进剧场,欣赏唯美的粤剧艺术。“其实可以不收费的,因为企业看好我们的品牌,赞助支持足够运营,但我想让青年观众知道,文化产品是需要消费的,我想树立他们买票看戏的观念。”倪惠英这样解释那似乎有点多余的“1元钱”。
其实,早在2005年,倪惠英就曾带着粤剧来到北京大学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还有学生把粤剧音乐做成了手机彩铃。”倪惠英说。如今,由倪惠英担纲主演的粤剧《花月影》首次登陆国家大剧院,面对“挑剔”的京城听众,粤剧能否征服他们的心,是倪惠英这段时间最惦记的事。“我一直觉得,好的东西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花月影》征服了那么多世界各地的朋友,相信这个唯美的诗意的作品也会打动京城观众的心。”倪惠英在积极为“两会”建言献策的同时,也在期待着3月15、16日《花月影》演出的到来。不知那时,曾经把粤剧当做铃声的北京大学生会不会再次买票来到国家大剧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一定是对倪惠英多年努力最好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