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故事片产量达526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然而,526部影片中走进影院的只有260部左右,剩下的一半似乎都人间蒸发了。即使在进过影院的影片中,又有大量过了一两天就被撤下,被业内戏称为“影院一日游”。
这么多电影无法走入影院的原因究竟何在?这是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它们都去哪儿了?我们请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电影界政协委员来解疑释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认为,这是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问题,瓶颈在于国内银幕数还是太少。
来自广电总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新增银幕1533块,平均每天新增4.2块银幕,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保持了多年的快速增长。然而,这与市场的容量还有很大差距。
据了解,美国平均8000人就拥有一块银幕,韩国也达到了2万人拥有一块银幕的水平。在中国,以城市人口计算,目前平均10万人以上才拥有一块银幕。即使在银幕数处于全国领先的北京,也仅仅达到了3.4万人拥有一块银幕的水平。
“就好像到饭店吃饭,顾客就赶时髦都要吃某一种东西,比如我就看《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电影院就是什么挣钱我就卖什么,根本顾不上其他那些影片。”张会军委员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鼓励多建影院,增加银幕数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认为,观众看不到更多国产电影这个现状的责任主要在影院的经营者。现在电影院线一股脑地瞄准大明星、大制作,而大部分年轻导演的作品不可能有大明星、大宣传、大制作。
“现在院线几乎只关注商业大片,这是我们电影人欢迎的但不完全支持的,我们希望还要关照一下中小规模的影片,因为中国电影大部分还是中小制作,特别是许多年轻电影人的制作,我觉得视野应该开阔一点。”李前宽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则更多地从电影创作者的角度分析这个现象。他说,任何的文艺作品都有质量高下之分。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优胜劣汰是市场的自然法则,那些无法吸引观众的影片自然无法走入影院或者停留较长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导演尹力则给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解释。1996年1月1日,广电总局电影频道开播,成为国产影片除大银幕外与观众的又一个重要对接窗口。
“但是短短几年,电影频道把电影界拍了30多年的电影全部播完了,然后重播,但是播了三遍五遍以后,支持这个频道的主要片源就变得匮乏,应运而生的就是电视电影的概念,用拍一个上下集电视剧的容量,专门供在电影频道播出,这就变成了我们所谓的电视电影。”尹力委员说。
他说,事实上,每年中国生产的数百部故事片,专供电影频道播放的占了相当数量。“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付诸观众最终的介质不是院线,不是银幕,是电视”。(参与记者:白瀛、史竞男、余晓洁、华春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