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第二次握手
——访奥地利教育艺术文化部部长克劳迪亚•施密特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28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灰白短发、颀长身形,不笑的时候显得非常宁静的奥地利教育艺术文化部部长克劳迪亚·施密特(Dr.Claudia Schmied)来到中国,探访艺术家工作室、参观名胜古迹、游览上海世博会,特别是出席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却每每显露出她和善的笑容。3年前,维也纳的秋天,她接待了来自中国文联的文艺组织者和来自中国的艺术家,3年后的这个北京的秋天,她与中国“第二次握手”,带来的是中奥两国艺术交流的风景。

    记者:在本届北京双年展上,奥地利特展汇集了44位奥地利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您对这个特展的评价如何?

    施密特:在本届北京双年展中,奥地利举办一个特展,题为“奥地利现代画展”,展出一批奥地利的年轻文化工作者的作品。这个奥地利的展览可视为两国友好关系在众多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借此机会,我也非常荣幸能够向大家介绍奥地利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我也认为,借助国际性的展览活动,保护奥地利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新的艺术形式,将奥地利的艺术作品介绍到其他国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您对北京双年展的印象如何?

    施密特:早在2003年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举办之时,奥地利就派出了其最好的女画家玛丽亚·拉斯尼希来出席该展。短短几年里,北京双年展已誉满全球,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且吸引了不少杰出的亚洲艺术家参与。此次北京双年展和奥地利特展的举办,将激发中国民众对奥地利的文化热情,搭建双方心灵沟通之桥;北京双年展也将进一步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亮点。

    记者:您曾经表示,2007年,中国文联与奥地利教育艺术文化部合作的“今日中国”艺术周活动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中奥两国之间还有哪些同样性质的交流活动正在进行?

    施密特:2007年,奥地利教育艺术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了“今日中国”艺术周,艺术周包括“时代风采”综合文艺演出、“棱镜”当代新媒体艺术展、“东方霓裳”时装展示、中国电影周和建筑艺术论坛。这一系列活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5月,奥地利时装展示团在上海参加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时装周,6位奥地利当代时装设计师向上海观众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设计作品,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回访,2011年5月底至6月初,在奥地利时装摄影艺术节举办之时,我们将邀请4位中国当代时装设计师赴奥地利进行汇演和交流,通过服装表演、静态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中国当今的时尚创新最高水准,构筑起中奥两国当代艺术时尚文化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记者:目前奥地利的文化政策在文化交流方面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在您的工作中,有哪些亮点可以提供给中国的同行以作借鉴?

    施密特:在我的工作中,我想将过去和现代的文化价值之间的紧密关系连接起来。奥地利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这笔遗产必须保护好,并让其在现实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促进和鼓励当代艺术同样重要。为此,我们必须支持艺术家思想的灵活性和创造国际交流的空间。所以,我们在北京、巴黎、罗马、伦敦、纽约、墨西哥城,直至洛杉矶,都有艺术家工作室。此外,我们也向国内的艺术家提供某些项目和资金支持。

    我还有一个宏大的愿望:希望年轻人倾心于艺术和文化。我们希望由社会福利救助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多的参观展览的机会,培养未来的博物馆参观者群体。所以,从今年年初开始,隶属奥地利联邦的全部博物馆以及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将全年向19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免费开放;维也纳市的很多市立博物馆也将执行这一政策。为此,我们在今年投入310万欧元,预计未来两年内还将拨款至少1700万欧元,用于联邦博物馆的建设。

    记者:您认为,在艺术交流方面,中奥两国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拓展和规划?

    施密特:在此次中国之行中,我和中方谈到了关于将奥地利著名画家克里姆特的作品借到中国展览的事宜。回国后我将与相关博物馆馆长商谈,至于克里姆特的代表作《吻》是否能出境展览,这我尚不得而知,但我确信他的一批杰作将会在中国观众中引起反响。

    同时,我还想向中国的艺术家介绍一个在维也纳的艺术项目。我们在距离维也纳约10公里的“新艺术区”设立艺术家创作项目,意在维护、发展奥地利的当代艺术,举行国际交流活动,这个活动向国内和国外的艺术家开放,我真诚希望邀请中国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创作。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