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等承办的“经典与当代——纪念曹禺先生百年诞辰研讨会”在上海举行。96岁高龄的作家与文艺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和92岁高龄的文艺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谷融全程参加会议并发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杨益萍,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出席了会议。
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会长、曹禺研究会会长田本相,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南京大学教授吕效平、陆炜,南开大学教授李扬,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天津曹禺故居纪念馆馆长王海冰等专程赴会并发言。上海剧协副主席杨绍林、荣广润、马博敏、茅善玉及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明正、曹树钧、宫宝荣、张仲年等50余位专家学者与知名演员严翔、许承先、马莉莉、吕凉、徐幸等一起,就曹禺对中国戏剧的创造与贡献及其对当下戏剧文化的影响力展开了热烈研讨。
身为曹禺先生学生的钱谷融说:“戏剧类的诗是最高的诗。曹禺先生的戏是诗,他本身是一个诗人,他的作品都有诗意,我一直很敬仰他。”
田本相和曹禺先生交往有18年,在不断走近他的同时,越发感觉到他渴望自由的灵魂。田本相总结道:曹禺是带着一颗清澈的心以及对我们的嘱托而走的。曹禺曾说,要做一个伟大的作家,一要有崇高的灵魂;第二要有童心,童心是一切好奇创造的根源;第三要有一个超然独醒的人生态度。
陈思和认为,现代文学史上出了那么多著名的戏剧家和优秀的剧本,绝大多数都是活在文学史上,真正拿到舞台上演出是否有那么多观众去看,就很难说。而曹禺几乎是一个例外,他的《雷雨》《日出》《家》《原野》在话剧舞台上久演不衰,并且至今仍然这么打动观众。曹禺是不可取代的。
在研讨会中,大家围绕经典的意义与当下的要求、现时代舞台对曹禺作品的演绎、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曹禺作品3个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专家认为,经典在于原创性、永恒性和潜在性,曹禺的作品可以与过去、当今的人类对话,也可以跟未来的人类对话。曹禺的剧本完全可以脱离演出,作为另外一种形式来独立阅读,因此除了解析它在舞台上的意义,也应结合他的文本和他的精神世界加以研析。曹禺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高峰影响了一个世纪,曹禺的成功也证明了在东西方文学融合中的曹禺独特艺术风格的建立。曹禺的研究有个从阶级论到人性论,从简单化到复杂性、丰富性的过程,从中可以反省我们以后的创作怎样接受教训、营造更宽松的环境,使作家能够贴近他的生活和情感,有更自由的创作空间,从而诞生更好的作品。
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和江浙等地的专家学者与戏剧界人士,既从文学研究层面对曹禺作品展开学理分析与阐释,也从舞台实践领域展示艺术创作的具体感受与思考,在人文的共通中互相借鉴与启发,从而寻求文艺作品应有的精神与价值,借鉴于当下的文学研究与舞台创作。
在研讨会召开之前,上海剧协组织与会专家专程观摩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上海戏剧学院排演的2010年版话剧《雷雨》以及上海沪剧院排演的沪剧《日出》等剧目演出。
(编辑:李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