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乙:曹禺诞辰百年是契机,戏剧界要自省
http://www.cflac.org.cn    2010-08-26    作者:郭佳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0年排演《原野》、2007年执导《北京人》,两度结缘曹禺,李六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导演手法,效果自然也是大相径庭。小剧场话剧《原野》至今还不被主流戏剧界所认同,认为手法和理念太过超前,但《北京人》没有那么张扬却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形式上的创新并非影响全剧精髓的展现。对此,李六乙表示,“即便是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按照10年前的理念恢复那版《原野》,毕竟小剧场和大剧场的差别就在于小剧场应该更超前一些。而且曹禺先生在我心中不是过去时,他很当代。”

    曹禺先生不是过去时,他很当代

    不仅仅是专家和观众,就连10年前出演过李六乙版《原野》的胡军也对当时的导演理念并不认同,他称当时自己对于仇虎这个人物就没演明白。之所以选择实验性那么强的风格来定位那出曹禺名作,李六乙有着自己的解释:“我一直有种观念,就是没把曹禺先生当作一个历史的作家,他剧作中所表达出的内涵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北京人》中‘活着的死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不就是这种状态吗!所以曹禺现实是当代作家,他不是过去时,呈现他的剧作时总是展现过去的中国历史是错误的。”

    同2007年前相比,李六乙认为这一次演员的表演应该更成熟了。“三年前,剧组中的一些演员才刚刚毕业或是还未毕业,他们是在排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对曹禺先生这部剧作从不理解到理解的理性过程,直至还原为感性的创作。相信三年过去了,他们也更成熟了,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剧中人与当代人的心理沟通后再爆发出的情感状态。”

    我们的艺术创作起点和终点都是“钱”

    从《北京人》演出结束到现在,此前一直创作活跃的李六乙似乎从北京的戏剧舞台消失了,两年半的时间他带着自己的剧作远赴比利时等地参加欧洲各种艺术节的演出,此外,他还用一年多的时间为奥地利国家歌剧院排演了德语系国家近百年来的经典歌剧《微笑之国》。从前期选演员到翻译剧本,再到排练、演出,漫长的创作过程也让李六乙深感欧洲艺术生态的简单与纯粹。

    “如果不是因为曹禺先生百年诞辰,我可能暂时还不会回来。这些年来,我们整个的艺术生态变得越来越糟糕,艺术创作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钱’,戏剧本身的价值已经消减为零了。有人说这是观众审美品位的问题,其实不是的,这是戏剧创作自身和戏剧评论的问题,观众本身没有辨别能力,这不能怪他们。这次曹禺先生诞辰百年其实是个契机,这样的活动不能只是热热闹闹开个会吃个饭就完了,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舞台和戏剧的机会,重拾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忽略的东西,戏剧人应该真正地自省。”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