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仁山:寻找红色的精神资源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25    作者:关仁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4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作家走进“红色圣地”西柏坡采风活动。这次采风的主旨很明确,就是弘扬我党优良革命传统,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资源,以文学的形式展示革命纪念地的历史与今天。

    过去常常陪同客人到西柏坡,基本是走马观花似的红色旅游。这次大不一样,时间虽然也短,但我们的心是沉下去了。关注的不再是景色,不再是饮食,而是红色精神资源。我们这个团的每一位作家都大有收获,我自己也有很大收获。文学圈里有个共识,红色正面的东西不好写,有一个症结就是,我们心中怀疑崇高。经过到红色圣地体验生活,思考之后,我对自己说,要相信这个伟大时代,要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人民。有内心的这种相信,我们写起来才不心虚,才有底气。第二层意思是,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抒写红色精神。去年,我写了一个长篇,塑造了一个年轻共产党人形象,有着理想主义情怀。作品一直没有拿出手。因为他的精神资源很有限,人物有点不硬气,一旦资源枯竭的时候,就像汽车没有了燃料。怎样点燃激情?怎样在我们深渊般的内心,有一种灵魂的飞升?这是我困惑的地方。采风让我解除了这种困惑,我在西柏坡给这个年轻的共产党人精神之树找到了根。我回来后开始了40万字长篇小说《信任——西柏坡纪事》的创作。通过走访、座谈,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之所以能在危亡和艰难困苦中绝处逢生,靠的就是一种献身精神和坚定的信仰。那一代革命家身上的宝贵精神,我们写得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有责任让后代了解历史、认知历史,给今天的生活提供精神资源。

    我觉得,文学的力度最终体现在精神气度上,这是作家无法回避的问题。精神资源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作家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兴趣;另一个层面是创作的内在精神能力。艺术劳动应该是一种最诚实的劳动。作家要扎实生活,诚实写作。作家只有诚实地劳动,才能有所收获。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产物。诚实不是愚钝,而是积极的心态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有时候,内心越是活跃和激烈,外表越是平静。有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作家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这种转移要靠作家有充沛的精神资源。

    文学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人的灵魂的审视,而达到对人的精神观照。文学应该进入揭示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刻层面。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创作,更需要精神资源。长篇固然不能像中短篇那样敏锐快捷,但绝非命定地与现实保持遥远的距离,长篇完全能够对当代社会问题和时代风貌作出及时而出色的描绘,引起读者的共鸣。透过历史看今天,我更关心的是现在这个时代,因为时代在急速地变化,一个作家不应该回避他每天生存的这个变化的空间。

    我们找到了西柏坡精神,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我们感受到西柏坡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赶考”精神,团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等。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我们的创作,就是将精神转化成血肉和形象。

    在创作中我感受到,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雄心:写红色历史,不能降低艺术标杆。红色文化中一样能够找到艺术的质感、生命的质感、灵魂的质感,这种质感就是美。从文学的艺术质感出发,随朴素的文学情感上路,写出永恒的、美好的人性和精神,不仅记录了红色历史,还会温暖年轻一代人的心灵和灵魂。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