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城市·未来馆”,一个高悬的主题雕塑用寓言式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城市的发展。
“当灯光从游客后方打到这座雕塑上,眼前白色幕布上就会呈现出纽约的天际线,而当灯光从右方照过来,左边幕布就会映衬出上海的天际线。”未来馆工作人员倪文灏告诉记者。
映射出这华丽天际线的物品,着实让人意想不到——被城市抛弃的冰箱、轮胎、自行车架、各种金属零件、汽车方向盘、钢材……
“将这座垃圾之城悬挂在这里,就是想要警示人们,城市的发展不应是一个外表光鲜、实则污染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过程。”倪文灏说。
作为上海世博会五大主题馆之一,“城市·未来馆”的布展主要由一个西班牙团队设计,他们为展馆安装了一个“引擎”——梦想。
设计师卡门·布依诺认为,是“梦想”驱动着所有的思想家、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不断走向未来。
布依诺团队将占地1.3万平方米的原南市发电厂的一座旧厂房改造成一个充满狂想的未来世界。在“昨日之梦”“梦想与实践”“多种可能性”“未来正在实现”四个区域,分别用影像和文字展示了过去人们对于未来的幻想,以及现在对于未来的畅想。
正如展馆墙壁上所写:“未来来源于梦想”“昨天的梦想——今天的现实”。
“我们的梦想是,未来的房屋都是‘零碳’房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与未来馆相距不远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零碳馆”,工作人员许嵩对记者说。
这一“城市最佳实践区”实物案例的原型是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能源发展”生态村。两栋相连的建筑都在追求“零二氧化碳”排放。
据“零碳馆”案例负责人陈硕介绍,“零碳馆”的理念是尽可能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尽最大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源热能等,力争使建筑达到能源“自给自足”。
陈硕告诉记者,“零碳馆”所需的电能和热能,可以通过“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对餐厅内各种有机废弃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获得。降解完成后,余料还能用作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与“零碳馆”比肩而立的“沪上生态家”案例,原型取自于上海西南闵行区的中国首座“零耗能”生态示范住宅,它可以用屋顶上的巨大太阳能光热设备为整栋楼提供能源。
在上海世博会园区,一些展馆试图表达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让人从经历了工业与科技发展的城市回归到最本质的状态。
白色螺旋状的丹麦馆就试图复活自行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前我在电视里看到中国满大街都是自行车,而现在满大街都是汽车和交通拥堵。在丹麦,这一切正好相反。”丹麦馆设计师雅克·英厄尔斯说。
英厄尔斯说,丹麦馆的构思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丹麦城市,人们可以在环形路上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到天台,再下来。在环形的中间,围绕着一个海港,海港的中心是著名的“小美人鱼”雕像。“丹麦馆想展示给人们,可持续的生活事实上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你的城市很干净,你就可以跳入海港游泳,你可以在堵车时骑车穿行。”英厄尔斯说。
“我们希望让人们看到,城市生活可以像童话一样美好。”他说。
在丹麦馆的室内墙壁上,可以看到来自丹麦的祝福,其中一句这样写道:“丹麦是一个玲珑微笑之国,在这里,当你的宝宝在咖啡店外的婴儿车内酣睡时,你可以慢慢品味午后咖啡的馥郁。”
“未来的城市应当是舒适的、宜居的。”56岁的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村说。
陈村说:“城市的主体是人,一切的建设应当以人为核心,让人享受到便利、舒适,并让人有发展自己的机会。”
出生于上海的陈村对这座城市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他眼中,城市不仅仅代表物质上的极大丰富,更意味着精神生活的富足。
“当一个城市能够满足一个人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的时候,这个城市就成为了一个宜居的城市。未来城市将会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他说。
(编辑 浩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