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在世博会这样的世界性欢聚场合,如果没有音乐的参与和助力,那将会使世博会失色不少。在150多年的世博会发展历史上,音乐作为世博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公众对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都有着诸多想象,就此,本报专访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音乐总监、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
主题曲最后一刻揭晓
记者:本次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将呈现怎样的面貌?
许舒亚: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时间没有北京奥运会那么长。组委会在一年前组成了导演组,我们从6个月前介入开幕式组织工作。在世博会开幕式的组织方面,我们首先要考虑音乐节目的主题,因为如果没有定下音乐,节目就不能排演。我们工作的第一步是考虑节目的内容和比例,最重要的是主题。大家认为,音乐的主题应该包含中国元素、国际视野;同时,音乐设计要温馨、大气,有一种伸开双手迎接世界各国的胸怀。
世博会开幕式上,重要的节目都是最新创作的,组委会专门邀请全国的作曲家和词作家来写作品,其中包括重量级的词曲作者、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音乐人;同时,开幕式上将会大量使用电子音乐元素,所以我们也邀请了很多电子音乐合成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创作中来。经过数轮的挑选、审听,我们最后把节目确定下来。这个修改的过程也是非常辛苦的,有时一轮修改一两句歌词,有时修改几秒钟的旋律,那么整个节目就需要全部重录。
这次开幕式音乐创作的国际化程度较高,无论主创还是表演者都是这样,这刚好体现出上海世博会的国际视野。2010年世博会是由中国来主办,是在上海举办,但这并不是说这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球关注,开幕式的音乐创作也要体现这一点。
记者:现在很多媒体都在关注世博会主题曲。主题曲的内容和世博会的主题如何契合?
许舒亚:就像很多大型活动,包括北京奥运会一样,它的主题曲只能在最后一刻揭晓。我们也是这样。上海世博会主题曲将在4月30日晚的开幕式上公布,现在的猜测都是一些传闻。世博会主题曲的内容和世博会的内容是一致的,但它的歌词不是“better city better life”这么直接,而是自成一体。这次的主题歌我个人认为写得非常好,相信很多人会喜欢。
记者:现在世博会开幕式的节目是否都已确定?您能否透露进行到何种程度?
许舒亚:目前所有节目都已经确定,但有部分的内容还需进行细化,使之更加精彩。
交响序曲《世博畅想》将首演
记者: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也将举办。本次活动上,您的交响序曲《世博畅想》将全球首演,能否介绍一下这部作品的情况?
许舒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于4月28日至5月17日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今年也很巧,是“上海之春”50周年,所以主办方选了50年的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演奏,同时请了两位作曲家创作新作品:英国作曲家卡尔·詹金斯用中国古诗词创作交响合唱《知江南》,还有一位中国作曲家就是我。我的作品是交响序曲作品《世博畅想》。这件作品不算很长,但它以节奏、气势来体现,因为它的题目体现世博的主题,所以作品要呈现一种气势。从元素上讲,我用了一些苏州评弹的东西,在作品中穿插体现,其他的就使用管乐队和弦乐的节奏感来呈现动感。这个作品创作的时间不长,而且是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世博会开幕式的筹备工作中找空余时间完成的。
每届世博会音乐各有特色
记者:世博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世博音乐发展的历史,有着从歌剧、交响乐到电子乐的趋势转变。您对这一发展趋势是怎样看待的?
许舒亚:我认为这个趋势与音乐史的发展趋势息息相关。1855年巴黎世博会举办之时,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西西里的晚祷》,具有明显的大歌剧典型特征。同时,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轻歌剧的类型,如1855年奥芬巴赫创作的《两个盲丐》《巴-塔-卡兰》等。小约翰·施特劳斯著名的《蓝色多瑙河》于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奏响。那时候的世博会选用了很多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音乐创作也开始依赖科技而追求变化与创新。其中电子音乐成为创作者想象力的媒介,世博会也成为催生这种新的音乐形式的强力推手。比如1958年在布鲁塞尔世博会上推出的《电子音诗》;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塞纳基斯和斯托克豪森创作了《希比基-哈纳-玛》,这一电子音乐作品采用日本琵琶和响弦鼓创作而成。而当代的世博会,它的音乐就会加入电子音乐、视频播放等新的元素——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是现在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大型活动的开展,它的客观因素——场地巨大、听众的视听需要等,大型活动的音乐面对的是更为广泛的大众,因而仅有传统的音乐模式就不够了,人们会觉得达不到听觉的满足,所以新的多媒体手段就呼之欲出了。
其实从时代的角度来看,当年世博会邀请施特劳斯等作曲家来创作作品,我们今天看这些作品是古典的、传统的,然而在当年,它们也是偏重大众口味的、比较轻松的作品。今天也是这样,世博会是一个全球的大型活动,总体来说是要考虑它的受众层次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要考虑加入一些艺术化追求。
记者:您和本届世博会开幕式音乐创作团队的艺术家,是否在构思创作的过程中分析每一届世博会的主题曲?您对这些主题曲有哪些印象?
许舒亚:我们逐一听过,每一届世博会的音乐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因为每一个国家在进行世博会音乐创作的时候,其所要宣扬的主题不同,每个国家的音乐发展史也不同。每一届世博会产生的音乐都多少与这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有联系,比如日本,它会把电子音乐与他们传统的民族音乐相结合;在美洲举办的世博会,其音乐就会带有浓烈的拉美风格。上海世博会的音乐,还是要追求和别的国家有所不同,中国元素多一些,但也不是“唯中国元素”;北京奥运会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5000年历史,所以会有四大发明等等元素,这是奥运会的节目、音乐所力求展示的。而这次上海世博会展示的主题就有所不同,不是历史,而是呈现当下的东西。
记者:您在世博会开幕之后还会进行哪些方面的创作?
许舒亚:世博会开幕式后,我会稍作休息,之后就要投入世博会闭幕式的音乐创作和组织工作。
记者:世博会闭幕式的创作是否会使用原班人马?
许舒亚:肯定不会是原班人马,因为我们想邀请更多优秀的主创来参与世博会。世博会重在参与,而且这也将会体现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艺术创作的总体实力。
(本报记者 康伟 孟祥宁 云菲 张亚萌 本报驻上海记者 杨雪华 梁珺霞 周俊)
(编辑:晓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