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采访两会的记者,笔者近日就文化问题采访了多位政协委员,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文化传播中的国家意识问题,著名编剧王兴东委员的一席话更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他以电影为例,指出电影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立体广告,是读懂一个民族的一面镜子,身为电影编剧一定要有国家意识,在传播艺术的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近些年,国家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可谓用力甚巨、着墨颇多。无论是在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还是在具体实施举措上,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开办,中央民族乐团等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高水平演出,这些都标明了中国文化积极走出去的坚定信心。但就文化企业来说,其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却还远远不够,远未形成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文化软实力。分析个中原委,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传播中国家意识的相对缺位。如一些文化企业在生产文化产品时,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偏重于文化形式和包装,盲目崇拜商业炒作,常常忽视文化产品内涵的提升,尤其是对文化在传播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性视而不见,漠视文化产品对国家意识的涵聚。结果,导致外部世界因为未接收到我们文化的清晰“信号”,从而对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产生模糊认识,最终影响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本国文化产品对国家意识的传播。美国大片无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主题,只要稍加留意,我们都能发现电影中的“美国精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是这种对国家意识有意识地塑造和传播,使得美国精神与文化得以和艺术产品一起,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还比如近年来在我国持续热播的各种“韩剧”,也都包含着鲜明的国家意识,这都体现出其编剧们在弘扬韩国文化精神和韩国主流价值观念上的良苦用心。
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塑造品质,滋养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促进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通过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树立起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美好形象,提升本民族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对于巩固和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期待,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文化企业能够从大局着眼,心怀强烈的国家意识,担当起繁荣民族文化的重任,创作出更多代表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编辑 浩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