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具有怕光、怕火、怕水、怕虫、怕霉、怕撕扯、易污损等特点,是各类文物中最难保存的。经历过历史上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传至今天的古书画实在是凤毛麟角。由于其对保存和展览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致使许多珍贵书画长期不能展出,即使是专家也很少有机会看到原件,无论对研究还是对文化的普及和传承都十分不利。有些古字画伤痕累累,破损严重,保存现状堪忧。更严重的是,一旦发生天灾人祸造成书画的损毁,将再也无法挽回。汶川大地震中各种纸质文物几乎损失殆尽就是惨痛的教训。
对重要的古书画进行精确的复制,是最妥善的解决办法之一。
首先,用复制品代替原件进行展出或研究,可以大大降低原件损坏和被盗的几率,使原件更为安全。
其次,即使原件遭到损毁,无法弥补,如果我们有出色的复制品留底,艺术本身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存和继承。据专家研究,传世的王羲之墨迹全是摹本!但正是这些复制品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得以代代相传。
再次,有利于宣传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书画艺术传统。用复制品替代原件展出,可以不考虑展览的条件,几乎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地点进行展出,还可以提供给艺术院校和书画爱好者进行临摹,让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这样会大大地促进文物知识的普及、书画艺术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国内外都开始了利用数字技术对古书画进行复制的尝试。2009年,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为主的国内书画和文物专家,对文物出版社复制古代书画的成果进行了评审,一致给予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评价。说明目前国内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复制古书画的技术已经成熟。
由于此事关系到弘扬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我们提议,像古籍善本再造工程一样,由政府投资并组织实施对珍贵古书画开展大规模的抢救性复制工作。首先建立能够达到复制要求的完整数据库,然后有计划地对现存珍贵古书画进行大规模的复制留底。首批可选择100件元代以前的珍贵书画进行复制。复制品的一部分分拨给全国各个博物馆,充实馆藏和扩大展览的内容;一部分分拨给全国各主要大学和艺术院校,供教学和研究使用;一部分投放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苏士澍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社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