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澳门文化中心小剧场,一台反映澳门社会现况的话剧《七十三家半房客之澳门奇谈》,让观众连连发出会心的笑声,这是澳门历史最为悠久的话剧组织——晓角话剧研进社推出的年度大型公演剧目,以此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在话剧演出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晓角话剧研进社主席郑继生和著名剧作家许国权,他们畅谈了澳门回归10年来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特色。
因为爱好而坚持的剧社
与很多别的文艺门类一样,在澳门目前尚没有专业的戏剧院团,但是,澳门的戏剧活动却十分红火。郑继生介绍,澳门的戏剧活动的新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晓角话剧研进社就是1975年成立的,到80年代初,澳门已经有了包括澳门戏剧社、海燕剧艺社等四个话剧组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澳门的话剧演出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很多剧社,常年演出不断的就有十几家。回归10年来,澳门原有的剧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新的戏剧团体涌现更多,现在有上百家戏剧社团,话剧活动频密,澳门的话剧获得很大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
澳门的戏剧从业者都是业余的,在《七十三家半房客之澳门奇谈》担纲主演的郑继生是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的节目记者、编辑和主持,编剧、导演许国权是澳门民政总署文康部的职员。话剧社的演员来自澳门社会各行各业,有公务员、教师、学生、家庭主妇、工人,甚至还有一些退休老人。这些会员因着对戏剧的爱好,利用业余时间聚在一起排演戏剧。遭遇艰难的时候,会员们常常自己掏腰包或者通过义卖等形式来筹集资金。话剧社所用的场地、布景、海报、服装、道具等,都是他们亲手做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晓角剧社现在租到了一处废弃厂房作为固定的排练场,除了自己使用之外,也提供给其他话剧社团使用。“这不是单一支持他们排练,而是关系到整个澳门戏剧发展的任务,我们有必要支持澳门的戏剧社团,让年轻一代的戏剧生存下去。”郑继生如是说。
三十多年来,晓角剧社、澳门戏剧社等一些重要的戏剧社团或自编自导反映澳门社会现实的剧目,或排演国内外经典名剧,戏剧活动一直持续不断,近十年来更是创作旺盛。“澳门戏剧近年来发展不错,经常运作的戏剧团体有十几个,我们剧社每年都推出六七个剧目;不足的就是硬件,演出场地不足,能够演的地方一年52个星期周周有戏,全排满了。”郑继生介绍道。晓角剧社每年也要排演很多个剧目,除了在澳门演出外,剧社还到祖国内地许多地方演出,也参加了许多国际戏剧节,在这种交流中戏剧团体眼界大开,创作水平获得极大提升。
反映澳门生活的创演原则
澳门的戏剧社团既有改编国内外经典文学名著的剧作,更有反映澳门现实社会生活、贴近民生、直面人生、关注当下生存状况的原创剧作,这是澳门戏剧创作的主流。郑继生表示:“我们的宗旨是反映澳门的整体发展事实,让戏剧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媒介。”
晓角剧社今年的大戏《七十三家半房客之澳门奇谈》是许国权自编自导的作品,全剧100分钟,呈现了30段不同的故事。反映了澳门某一天的24小时里,从早上6时开始,到次日早上6时,在市民身边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小故事,见怪不怪的“奇谈”。为了加强反映澳门当下发生的事件,每天都有一段故事是取自演出前一日的媒体上报道的热点新闻,当天进行实时创作排练,使观众更能感受这个时代和地方的生活脉搏。
整个剧目用荒诞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剧场效果十分强烈。许国权这部戏酝酿了7年,“澳门人在飞速的社会发展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曾有一部电影叫《七十二家房客》,反映下层市民挤住在旧楼中,人人为生存奔波忙碌,忍气吞声;我们现在的《七十三家半房客之澳门奇谈》表现的是现在澳门市民各有所居,生活丰足,但是,我们的精神上仍没有解决荒芜,内心很焦躁,所以我想用这种荒诞的、表面轻松的形式,去探讨我们在物质富足后的精神生活,去呼唤对生命的关爱。”许国权认为,戏剧舞台是创作人员与观众沟通的好渠道,大家可以在那个空间中对人生、对命运、对世界作出回应,重新思考人的本质。
追求澳门人精神生活的深度和质量,这正是澳门戏剧人的目标。如郑继生所说,“一个城市在经济发展后,如果文化跟不上,就会很失衡,我们常年排演新戏,既是对澳门社会变迁的纪录,也是对澳门发展的反思,追求着澳门社会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质量。”
独具特色的“环境剧场演出”
澳门是一个场地有限、老建筑较多的小城,数百年中西文化交融令澳门拥有许多中西文化的印记,澳门戏剧界也因地制宜,积极实践“环境剧场”的理念,十多年来发展壮大了澳门独具特色的“环境剧场演出”。于是,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修道院、政府船坞、龙华茶楼、地窖酒吧等大量历史建筑群及相关街区都成了戏剧演出场地,这既打破了传统剧场的限制,亦大大开拓了剧场的创作空间,带领观众走进戏剧领域一个全新视野,观众可以参与到演出中,演员、观众和剧场其他因素都可以直接交流,形成了澳门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数百年来,澳门的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的传统文化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澳门文化特色。澳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同时有许多现代化建设。”郑继生认为,澳门的戏剧人正在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探索着文化与城市的融合。据他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起,澳门的一些剧社就走出户外,开始探索利用澳门的独特环境进行演出。近十年来,“环境剧场”已成为澳门戏剧的一个特色,如澳门的话剧社团石头公社,1999年在澳门半岛通往离岛唯一的跨海大桥上演出了《大桥上的梦游日子》,来来往往的过客既是观众,也是演出的一部分;2001年联同日本、墨西哥艺术工作者在澳门文化中心外面的景观建筑——流水的斜坡上演出《拾遗记》,表演、场地以及场地四周的环境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晓角剧社也选择过被视为澳门窗口的大三巴牌坊作为舞台,上演著名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大三巴这个充满沧桑感的历史遗址,正好与《俄底浦斯王》里主人公悲剧的命运相吻合,加上大三巴牌坊遗址石壁以及牌坊前的石阶,更能突显希腊悲剧的感染力。”郑继生回首当年的开创性举动,至今仍感自豪。
郑继生说,已经连续6年举行的澳门艺穗节,吸引了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工作者来澳进行环境剧场演出,给澳门的环境剧场发展带来了新气象。他说,“在发展环境剧场方面,澳门无疑具有先天的硬件优势,尤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一致同意,将‘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体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建筑群及相关街区,成为了中国新的一处世界遗产。在一个个有趣的公共空间,艺术家在其中进行创作及演出,面对的主要是作品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观众绝大多数是为看表演而主动到场欣赏,这种既来自日常生活、文化环境,又异于日常生活、文化环境的时空经验,为观众揭开了澳门这座城市的另一番风貌。”
(编辑:晓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