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多彩的舞台 英雄的咏叹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28    作者:傅显舟    来源:中国文联网

    革命斗争题材成亮点

    新中国的成立,带来舞台艺术的万象更新。民主革命歌声嘹亮的同时,《白毛女》、《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延安音乐戏剧传遍城乡。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伴随着解放区新音乐的大传播。解放军走到哪里,土改工作、清匪反霸进行到哪里,歌剧《白毛女》的歌声就会传唱到哪里去。这部产生于延安秧歌运动之后的新歌剧,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生动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歌曲,成为新中国全国流行的第一部大众歌剧。

    伴随城市歌剧院团与音乐院校的建立,战争中断的戏剧生产力很快恢复。乘解放区音乐文化传播之东风,一批以民主革命斗争与生活为题材的歌剧相继出台。梁寒光作曲的《王贵与李香香》(于村编剧、李季原诗)以陕北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土地革命斗争为背景;马可、乔谷等作曲的《小二黑结婚》(田川、杨兰村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编剧)以山西抗日根据地生活为背景;陈紫、茅沅等作曲的《刘胡兰》(于村等编剧)以山西解放战争为背景。这些作品沿袭《白毛女》创作路线,在汉族地方民歌与戏曲中直接吸取养分,打造形象鲜明的音乐,咏叹调与宣叙调地方特色浓厚。在运用音乐塑造形象鲜明的戏剧人物的同时,也推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歌剧唱段。《一对对桶儿两头担》(《王贵与李香香》)、《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小二黑结婚》)、《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刘胡兰》)等唱段一唱即红,不但唱出了剧场效果,也成为剧场之外音乐演出的保留曲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歌剧题材以汉族地区为主,罗宗贤作曲、任萍编剧的《草原之歌》(1955)是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新歌剧,以解放战争甘肃、青海藏族聚居区牧民生活为背景;也是第一部以民族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国产歌剧。这部歌剧被誉为新中国早期歌剧“洋为中用”的代表作。

    更多注重传统戏曲创腔手法的运用,在《小二黑结婚》、《刘胡兰》音乐创作中得到体现。作曲家运用板式变化突破《白毛女》歌曲写作模式的一些局限,在张锐作曲、石汉编剧的《红霞》得到进一步发展。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除开使用《红霞》音乐的主题贯穿而外,在唱段中大量采用板式变化的戏曲创腔技法,深刻细腻地表达了人物情感,也准确生动地塑造了角色形象。这些歌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实践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歌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958年初,中央实验歌剧院的《槐荫记》(卢肃等创作)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这部歌剧从牛郎织女故事的选择,到音乐素材的选取和创腔手法的运用,较为全面地学习传统戏曲,可谓“戏曲型歌剧”。第二年9月,湖北省实验歌剧团在武汉出台《洪湖赤卫队》,音乐创作更是向民间歌曲、说唱、戏曲的全面学习。这部由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的歌剧,一时间传唱全国,标志着新中国歌剧高潮的降临。随后,《柯山红日》、《红珊瑚》、《望夫云》、《阿诗玛》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剧、歌舞剧随后出台,极大地丰富了新中国戏剧表演的舞台。

    这些音乐戏剧内容题材广泛,突破了现实革命斗争与生活的单一内容,将历史、神话、传奇等多种题材引入戏剧,大幅度地扩展了音乐展演戏剧的时空范围,辐射到更多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歌剧体裁样式多种,有借鉴民间歌舞为主的《刘三姐》,有借鉴西方歌剧写作模式的《阿依古丽》,更有借鉴传统戏曲创腔模式的《窦娥冤》、《槐荫记》。而其中最为成功的两部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曲,阎肃编剧),则是较为全面地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同时借鉴西方音乐创作经验的结果。

    新时期的多样发展

    “文革”十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歌剧创作基本停止。歌剧在中国的再次起步,是在“四人帮”粉碎之后。最初3年的歌剧舞台,主要以复排前17年的《江姐》、《洪湖赤卫队》等旧剧目为主,也出现了《启明星》、《壮丽的婚礼》、《星光啊星光》一批新创剧目。伴随艺术院校招生与艺术院团生产恢复正常,国产歌剧的生产也恢复正常。20世纪80年代的歌剧创作进入了旺盛时期。有关资料显示,仅1978年-1985年期间,就有71部新歌剧上演,是17年歌剧生产的两倍。总计改革开放30年来的歌剧作品,保守估计也在300部以上,数量令人叹为观止。

    近30年来歌剧创作的成就,首先体现在题材内容的丰富多彩。以革命斗争与生活为主题的歌剧,渐渐回归到较为正常的比例和范围。歌剧的体裁与样式呈多元化态势发展,轻歌剧、喜歌剧、音乐剧、室内歌剧、现代派歌剧、多媒体歌剧等新样式、新体裁的新作品不断涌现,显示出新时期艺术家不断探索与创新音乐戏剧的能力。

    1981年9月,时值纪念鲁迅100年诞辰之际,由施光南作曲,王泉、韩伟编剧的《伤逝》在北京首演。这部歌剧一些咏叹调写作出色,在剧场之外的音乐表演场所得到演唱,在专业圈内得到流行。1984年,由王祖皆、张卓娅作曲,向彤、何兆华编剧的《芳草心》在北京公演,是根据评弹与话剧《真情假意》改编而成,现实题材、喜剧效果,唱法多样、音乐通俗,一首主题歌《小草》从头贯穿,优美动人且雅俗共赏,一时间全国流行。由刘振球作曲、冯柏铭编剧的《深宫欲海》1986年7月在长沙首演,音乐混合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不乏深度与动人,也不乏流畅与通俗。1987年在北京上演的《原野》是新时期歌剧的巅峰之作。剧本由万方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而成,金湘作曲。这部作品题材现代,其戏剧内涵跨越了以往歌剧简单的革命与是非观念,深刻的人性关怀赋予角色鲜明的艺术形象。作曲家在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之上,不拘一格运用技法刻画人物形象、表达角色情感,创作出一批动人心魄的咏叹段落。这部歌剧代表了新时期大众歌剧创作的一流水平。

    现代派歌剧在中国崛起的创作力量,主要以音乐院校77-78级作曲家为主力。瞿小松的《命若琴弦》,郭文景的《狂人日记》、《蜀宫夜宴》,温德清的《赌命》等一批作品的先后出台,填补了中国现代派歌剧缺席的空白。这些采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歌剧,从题材内容到人物情感,一开始就具备独特的中国气派,显示出新一代歌剧作曲家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性、社会的反思和关怀。当然,这些作品并非尽善尽美,它们的艺术价值将继续接受历史的检验。

    音乐剧异军突起

    与此同时,中国音乐剧,作为中国大众歌剧或者歌舞剧的一个新品种浮出水面。同中国歌剧一样,中国音乐剧始于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是国内专家学者较为一致的意见。而“音乐剧”一词公开发表在国内报刊上,用以明确指称一部舞台音乐戏剧作品,是抗战胜利后中国歌舞剧社出台的《孟姜女》。

    由于极左路线影响,解放后17年到“文革”期间,音乐剧的称谓作为百老汇艺术,作为英美资产阶级当代音乐戏剧的代名词,在大陆几乎销声匿迹。其实,20世纪60年代《刘三姐》、《阿诗玛》一类有歌舞、有说白的歌剧,称为音乐剧更为合适。改革开放伴随国外音乐剧的引入,艺术思想的解放,音乐剧名正言顺得到发展。近30年来,有200多部国产音乐剧出台。

    其中《芳草心》、《四毛英雄传》、《未来组合》3部音乐剧分别创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新时期以来创作表演较为成功的剧目。这些剧作从创作观念上有所突破,注重对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物的真实刻画与描写,代表了新时期音乐戏剧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良知,代表了当代国产音乐剧的创作水平。这3部音乐剧属于中、小型制作,采用当代生活题材,代表着中国音乐剧健康发展的大趋势。

    新世纪以来,国产音乐剧加速发展,旅游音乐剧《金沙》、《印象刘三姐》等,戏曲音乐剧《小河淌水》、《秋千架》等,多媒体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蝶》等,小剧场音乐剧《风帝国》、《凭什么我爱你》等等新品种发展很快,新的剧目不断涌现,题材与内容不断扩展,投资加大,但戏剧与音乐创作的整体水平并未超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是舞美、音响制作、表演水平有所提高。

(编辑:李钊)

图片报道
《建国大业》创中国电影拷贝发行数量之最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彩排
产业(行业)系统职工登上戏曲舞台“向祖国汇报”
看中国电视艺术60年:从《渴望》到《解放》
电影《天安门》全国上映
大型说唱剧《解放》在京上演
中国电影:色彩斑斓一甲子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影系列活动启动
首都各界“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型演唱会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著名艺术家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