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忙于电影《孔子》后期制作的胡玫一脸肯定地对记者说:“虽然每个导演都愿意尝试不同的戏,可是历史剧的确是她最感兴趣的。”而她也成为历史剧导演的不二人选。但是最初,制片人却不太敢把《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交给她。她回忆道,其实当初投资方已经找过十一二个大牌导演,而她是人选中最不可能的那一个,一是年轻,二是女性,这些都是常人眼中的劣势。胡玫把《雍正王朝》比作馅饼,她把这个“馅饼”砸着她的原因归为她要求的酬劳比较低,其实不全然,当时胡玫对制片人说,这部戏即使你不交给我拍,也要交给一个读懂这部书的人、尊重这部书的人来拍,不然就可惜了这本书。也许正是她的这种真诚打动了制片人。胡玫谈起当初看这部小说的情景时,感觉还是那么清晰。那年春节,制片人给了她《雍正王朝》的三大本小说,看了开头的20多页后,胡玫就没能从小说中出来,完全被小说力透纸背的精彩和深刻感染了,有时候看得连汗毛都炸开了。“没想到中国的历史文学水平这么高。”这部书给她带来了历史观颠覆的震撼。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走过来的胡玫,之前把所有中国历代的皇帝都归入了坏人之列,看完小说后,她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文明历史中辉煌灿烂的时期,政治清明、有所建树的政治人物是可以带领着整个国家前进的。她说,拍这样一部历史剧,同样要以中肯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例如,雍正皇帝不能把他塑造成毫不自私的雷锋,但需要我们肯定的是他对历史起到推进作用。雍正推出的归土入流、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户籍改革、恢复科举制等,在当时都是颠覆性的举措。
胡玫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先研究这段历史,吃透在这一段历史上出现的历史人物,而不是单凭着剧本就去拍戏。她拍历史剧,一是坚持重大历史题材、历史事件史实不错,历史人物的命运、性格与历史走向基本符合史实,大的时间基本符合历史年表。她说,历史剧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营造历史真实感的重要环节。心细的观众就会在《雍正王朝》里发现康熙与臣子在一起的时候,给张廷玉上的茶不是绿茶就是花茶,而康熙自己的茶则是清一色的白色奶茶。她一看到镜头里出现了巴西木,就叫道具赶紧搬开。从《雍正王朝》开始,明清电视剧里的那一声声“喳”都换成了“嗻”。此外,翻看皇帝的起居注等许多细小的工作,都必须一丝不苟地去做。胡玫曾经与剧组成员一起到太和殿去记录那里的光线情况,清晨、黄昏,当把那里的光线在太和殿里投射情况都摸清时,她发现了一个可能历史学家都没有发觉到的细节。雍正一改康熙时8点上朝的规定,提前到了7点,虽然此举让雍正把朝中的官员得罪全了,但他还是坚持这么做,一是因为他的确是个勤政的皇帝,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太阳光线在7点以后有半个小时能够照射到太和殿里的丹陛。也正是因为这些,胡玫觉得历史剧是越做越有意思。
《雍正王朝》人物性格各异,不光是主要人物耐人回味,许多配角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国强更是在这部剧中再次成功转型,之后接了不少帝王戏。不过说起当初挑演员的时候,胡玫说,选唐国强来演雍正这个“冷面王”的异议很多。主要都是认为唐国强面善,不太适合雍正这个角色。唐国强一直找胡玫,希望自己接到这个角色,可是胡玫已经确定了另一位演员。因为别的戏,这位演员放弃了《雍正王朝》这部戏,一时间胡玫也很难找到理解这部戏的演员。于是,她找到了唐国强。当唐国强拿着自己写的厚厚一沓笔记,说这是他读《雍正王朝》的心得时,胡玫觉得非常感动。于是,就让唐国强去试了试造型,大家一看,立刻觉得唐国强抓住了雍正这个人物的魂。
“现在的人比较浮躁,多元文化对年轻人影响很大,‘文革’让传统文化的传承被割裂,所以我们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灿烂的,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年轻人生活的方向、人生的愿望在哪里,有时候他们会觉得很渺茫,中国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去替他们寻根。”这正是胡玫拍历史剧的初衷。“60年前,中国连一颗铁钉也不能生产,现在我们的飞船都上天了。这不过是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像是一日千里。”这是胡玫发出的对历史与现实的感叹。
(编辑:李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