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六十年——《中国书法大事记》编写思路及引发的思考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28    作者:赵长青    来源:中国文联网

    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凝聚着心血、汗水、情感的《中国书法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付梓出版了。这是几代书法家的共同心愿,是中国书协、各团体会员、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历时1000多个日日夜夜,辛勤耕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对中国书法事业近60年发展的一次全面性的回顾和总结。手捧样书,在从头至尾的审读时,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心生许多的感慨和感动。作为一名《大事记》的组织者,我也想借此机会谈谈个人的感受和思考。

    编写《大事记》的起因

    人类文明既是创造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历史前进的每一个足迹,人们都不会遗忘,也不应遗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犹如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历尽千秋,久经磨砺,奔流至今,从未中断。追思缘由,我们便会不约而同地发现,支撑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如同血脉一样的载体,那便是天人合一、形神相通、意蕴丰富、书写自如的中华汉字。

    记录和续写当代中国书法史是中国书协义不容辞的历史性责任。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是独步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华文化之瑰宝,是国书、国粹,是中国人最亲近、最温暖的艺术。换言之,有汉字就有了书法,有书法就有了文化。一部书法史即是一部文明史。当中华先祖把自己创造的文字第一次刻在甲骨上,以文字记载为标志的中华文明就随着书法艺术的诞生悄悄起源了。它书写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历程,记述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传承着炎黄子孙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与梦想;同时展示着书法自身千姿百态、情韵生动的独特魅力,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至高无上的光荣。因此,精心呵护汉字,小心翼翼地珍存书法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的责任,更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责任。

    编写《大事记》是书法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事业日益繁荣兴盛,中国书协不断发展壮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在沈阳举行的纪念中国书协成立25周年大会上,有的代表提出应对当代书法发展状况做个全面性的回顾和总结,以弥补当代书法史缺憾,这一提议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成。大家的态度足以说明,这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众望所归的举措。作为新一届中国书协领导集体如何面对,是敢于担当,还是以其他理由推延?明知道是艰难之举,但我们深知中国书法属于历史,也属于时代;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书法事业发展的足迹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来,书法人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异彩纷呈的创作实践需要向世人展示出来,为后人研究当代书法历史提供一个比较完备和生动的资料。如果中国书协这届班子不作为,把这副担子交给下一届的话,那么在这5年的时间里将会有许多宝贵资料随之流失。我想这会留下永久的遗憾,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严格地说,不作为就是失职,就是负债。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书协决定编写《大事记》的初衷。

    怎样编写好《大事记》

    对书法界来讲,《大事记》的编写可谓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2006年也是中国书协换届后的第一年,中国书协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书法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经过认真研究,作出了编纂《中国书法大事记》的重大决定,并组成专门的班子,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认真收集整理素材。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确定指导思想,明确了编写《大事记》的总体思路。在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巨匠王震、谷牧、方毅、周扬、赵朴初、张爱萍、舒同、许德珩、胡厥文、郭化若、李一氓等热情支持下,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沐浴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春风,伴随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应运而生了。中国书协的成立,标志着书法家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书法艺术发展的专业性、理论性、群众性以及社会影响力自此有了历史性的提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书法事业和协会工作的信心与决心。鉴于协会的性质和职能,以及编写《大事记》的初衷,我们确定了编写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的理念,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回报社会、奉献人民;坚持“大事必录,要事不漏”的编辑原则,力求客观历史地记录书法界激情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异彩纷呈的艺术劳动,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努力弘扬传统书法艺术,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做出积极贡献。

    严密组织协调,为编写《大事记》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在编写过程中,本届中国书协领导班子对《大事记》的编辑出版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分党组多次专题研究大事记的启动和推进工作,成立了《大事记》办公室,聘请周志高等10多位同志参加编辑工作,并在办公经费和条件等方面做了悉心安排,提供保证。在北京召开了《大事记》全国编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大事记》编写的宗旨和要求;并邀请各省、市、自治区书协有关负责同志、专家和编辑人员对编写工作进行研讨交流。编写工作缜密安排,有序推进。按照《大事记》编写工作总体方案要求,从2006年11月启动筹备,到2007年4月正式发文征稿,进一步明确编写体例、格式和各项具体要求,使此项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各地书协对此也非常重视,纷纷成立了编写班子。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经过群策群力,广泛收集,认真组织,使整个工作严密有序地进行,如期于2008年8月收齐书稿。今年4月,在文物出版社的协助下,36本《大事记》征求意见稿寄送到本届书协的主席团成员、顾问和一些曾经在书协工作的多位老同志手中审读,他们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增补了很多重要的内容。6月召开了《大事记》审校会,聘请了张虎、于曙光、谷谿等有关专家用3天时间对全书逐条逐句进行审读校正。

    做好总体设计,确保《大事记》历史和文献价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大事记》涉及之广,事件之多,参与者之众,是书法史上罕见的。《大事记》站在中国现代书法史的高度,客观而真实地记录历史,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图片和文字反映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人物、重要作品,推出人才,推出精品。注重全局性、系统性、史料性,文字精炼,条目清晰,图文并茂。提倡继承创新、有所作为,以此推动当代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

    《大事记》共分三卷,230多万字,以年为序。对新中国成立后到中国书协成立之间这段时期内书坛的大事要事,设立了“1949-1980年中国书法简明大事记”一栏予以记录。中国书协成立后,各项工作逐步开展,采用编年体与分类编辑法相结合。以中国书协职能部门开展的工作为主导,分为12个栏目:(1)重要纪事;(2)展览评奖;(3)学术研究;(4)组织建设;(5)对外交流;(6)教育培训;(7)媒体出版;(8)团体会员;(9)当代书家;(10)书迹新见;(11)书法市场;(12)其他。原设“当代书家”一栏刊载中国书协领导成员和各省、市、自治区书协主席团成员以及联系到的港、澳、台地区的书法团体负责人的作品及其艺术简介,共计670位,难在大事记栏目中安排版面,为此,特抽出汇编成一册,为第三卷。各省、市、自治区书协和有关书法团体以及两刊两报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大事记,全部内容不做变动,只做文字上或统一格式上的整理,汇编成第二卷(汇编卷)。其中涉及全国性的重大活动或展览内容等,则摘录充实到第一卷(综合卷)。为了给读者更多的资讯,我们特别在第一卷、第二卷卷后编辑了附录部分:如重要文件、报告、讲话、领导机构名单和高等院校书法教学简介、印社、文房四宝等以供读者查阅。中国书协从2006年起,已成立了书法年鉴编委会,每年公开出版一册年鉴。为此,2008年、2009年的大事均不再收录。

    《大事记》引发的几点思考

    编辑出版《大事记》,是中国书协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建设繁荣和谐、创新有为当代书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响应中国文联号召,推动文艺界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实际行动,是书法界迎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大事记》的出版发行,对于全面了解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书法事业的发展轨迹,了解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动态、流派、风格以及思想观念的进步与解放,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将对传播中国书法艺术,让世界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状态和进程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书法属于历史,更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使得群众有了研习和欣赏书法的文化氛围。回首改革开放30年来书法艺术发展道路,我们深切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决定中国书法艺术命运,实现中国书法艺术伟大复兴的先决条件。毫无疑问,影响广泛、持之以恒的“书法热”必将造就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性的新辉煌!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瑰宝,踏着坚实勇敢和富于创新的脚步,一步步走向全面繁荣的历史过程。也正是波澜壮阔的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中国书法艺术在书写大时代的同时,也重铸了自己的辉煌。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据中国人民大学海外文化调查表明,近年来中国书法首次成为海外人士辨识中国的文化符号。特别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艺术性地植入中国书法元素,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吸收中国书法篆刻元素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到上千件中国书法精品装扮奥运场馆,再到梦幻般地以中国水墨画卷形式贯穿整个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中国书法以中华民族文化图腾般的核心形象,引起全世界几十亿人的强烈兴趣和普遍喜爱,成为本届奥运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动因。随着中国书协自身形象的不断提升,深得国际书法组织的关注和信赖。经中国文联同意,国家文化部批准,国际书法家联络组织机构已于2007年11月11日正式由新加坡移交中国。自此书法艺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和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书法属于书法家,更属于人民。今天,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书法艺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热爱,“书法热”持续走高并蔓延至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名家与佳作之盛,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民间书法家、参与书法活动的族群和习字者之多,书法艺术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之拓展,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从《大事记》中可以看到,1980年举办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时,征收到的作品仅1000多件;到第八届(2004年)全国书法篆刻展时,征收作品已高达33000余件;第九届(2007年)又跃升到56000余件。上述数字充分证明,书法艺术已经从文人雅士的书斋中被解放出来,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艺术创作活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书法艺术大跃升、大繁荣、大发展的30年。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下,同时也得益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高度重视;加之以中国书协为主体、以各团体会员为骨干、以基层书法组织和广大书法家为基础的积极推动,中国书法艺术从以往的个体行为和自生自灭的无序状态,跨入“团结和谐、组织有力、活动频繁、队伍壮大、基础雄厚、创作繁荣”的发展机遇期。

    史为今用,方显《大事记》的魅力本色。历史的启示,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编纂《大事记》,绝不是单纯的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鉴古知今,史为今用”。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当代人通过研究过去的某一历史或某一历史人物,都是为当代人走向未来探索一些有益的借鉴,汲取成功的经验,避免失败的教训。也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讲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都告诉我们,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绝不仅仅是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个很现实的政治问题。《大事记》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书法界的历史,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已发生的事件。让后人知晓,历史的经验来之不易,历史的经验也最有说服力。同时,我们应当珍惜前人走过的路,从历史和现实及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中,冷静思考,探索过去,开创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衷心希望《大事记》能更好地发挥它总结历史,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作用,为推进书法事业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尚需说明的是,我们仅用了3年时间就编写近60年的《大事记》,难度之大,不亲自参与其中是难以体会到的。启动之初,就曾有同道提醒我说:做《大事记》这项工作是“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看不到政绩。其实,我们也深知这项工作的难度和所要耗费的精力;做了肯定会有说三道四的,肯定会有瑕疵,不可能完美无缺。但责任与良知告诉我们必须做。因此,在此书付梓的同时,我们又组织专人为编写第二版《大事记》做了一些必要准备,以此来拾遗补缺,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大事记》越来越完美的。

    总之,历经三载的广泛调研、征询、收集、整理、撰写,现在,这部饱含着书法界辛劳、智慧与爱心的书籍终于付梓出版,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这是中国文联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当代书坛近千名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数十名专家和学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涵盖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和事业发展总括性的巨大文化工程,是我们敬重历史、呵护历史、珍存历史并期望把一段完整的历史交给后人的责任心与历史感的体现。相信它的出版,将为后人研究当代书法史提供宝贵而详实的文献史料,将为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国书法艺术提供颇有裨益的帮助。

(编辑:李钊)

图片报道
《建国大业》创中国电影拷贝发行数量之最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彩排
产业(行业)系统职工登上戏曲舞台“向祖国汇报”
看中国电视艺术60年:从《渴望》到《解放》
电影《天安门》全国上映
大型说唱剧《解放》在京上演
中国电影:色彩斑斓一甲子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影系列活动启动
首都各界“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型演唱会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著名艺术家演唱会